论叶绍均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6)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强烈的内省精神推动着主人公不断思索,不懈追求,适时地校正着自己人生的航向,但诚如作者所说:“倪焕之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免不了软弱和动摇;他有良好的心愿,有不切实际的理想,找不到该走的道路,在那大变动的年代里,他的努力失败了,希望破灭了,只好承认自己不中用,朦胧的意识到:将来取得成功的‘自有于我们全然两样的人’。”⑦
小说最后,以倪焕之弥留之际的自我反省,金佩璋的“觉悟”,终于由脆弱走向坚强,隐约暗示了未来的希望。
追求理想教育及其幻灭,追求理想家庭及其幻灭,投身社会活动及其幻灭:三起三落。双重理想的破灭,使倪焕之开始从时代的潮涌中汲取新的理想。他用《新青年》等报刊所热情介绍大力鼓吹的新思潮作为重新估价一切的价值尺度,开始把个人的事业家庭,与国家民族的兴衰存亡联结在一起,开始把中国的事情放到世界全球这样的范围内考察。但最终得到的仍然是幻灭。他的理想与现实发生了碰撞,理想的学校与家庭在现实的平庸与灰色中迅速消褪了五颜六色的光彩,显露出并未改革并未进步的本相,这才使他感到了幻灭的悲哀。这种悲哀是倪焕之个人的,又是倪焕之所属的那个时代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乃是人类历史上纵贯至今的矛盾,它每到历史转折的关头,便因为价值观念的突变而显得格外尖锐。观念变革和体制变革的脱节,构成了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成为一代青年梦醒之后无路可走的共同悲哀。
倪焕之不断追求不断失败不断建构新的理想不断体尝幻灭悲哀的精神特征,典型地反映着那一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灵历程。
不难看出,《倪焕之》中的若干情节,或取材于叶圣陶与王伯祥、吴宾若等好友在甪直五高的教学改革实验,或取材于他自己在辛亥前后的一段任教经历与心理转换,倪焕之与金佩璋相识相恋的甜蜜中,未必不折射出叶圣陶自己的感情体验,倪焕之在“五卅”惨案中的震惊和郁怒,则分明是叶圣陶此时此刻感情的投影。
叶圣陶和他的“转移型的”主人公们在不断进行自我改造的同时,试图改造别人,以“转移社会”。他的以知识分子为主角的小说,无论是短篇还是长篇,都浸渍着一种作为知识者的作家的自省意识,为鲁迅致力的“改造国民性”的命题又增添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三、叶绍钧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在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丹麦大文学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在他划时代的巨著《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的《引言》中强调指出:“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都是许多人物的描绘,表现了种种感情和思想。感情越是高尚,思想越是崇高、清晰、广阔,人物越是杰出而又富有代表性,这个书的历史价值就越大,它也就越清楚地向我们揭示出某一特定国家在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内心的真实情况。”叶绍钧的描写知识分子的小说,正是二三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心灵变迁的历史,更准确的说,是变迁的时代与变迁的心灵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历史。这一心灵史作为艺术的典型永远活在中国的文学史乃至思想文化史上。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