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别让“误译”影响国际话语权建构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由于美国政府近期在其对华策略中比以往释放了更多的“对抗”意味,不少人在探寻其根源时都提到美国媒体和相关人士在翻译中国文献和概念时,由于“误译”(有的是有意而为之)导致一些美国人对华认识产生了误解。这也反映出,在当前的信息扁平化时代,我们在国际话语权建构方面还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翻译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翻译被赋予了富国强兵、开启民智的使命,翻译活动异常活跃,翻译内容非常丰富。梁启超曾经说,“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要义”。译入中国的不仅有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还有新的思想观念、术语概念,在改变中国的器物文化的同时,也在更新和塑造着中国的现代观念体系和话语系统。
必须看到,近代以来的翻译活动是以译入为主的,这虽然彰显了中国人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文化的包容吸纳特点,但也生动地说明了中国在整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位次,是规模大国,实力弱国;传统大国、科技弱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大国地位得到实质性改变,国际吸引力不断提升。这也反映在翻译上,单向的对内翻译活动正在向译入与译出双向均衡发展的方向转变,一百多年来形成的西学东渐格局蓄势待变。
我们正在经历着这种变化。统计显示,我国的版权输入输出比例已经缩小到2.6[∶]1,包括图书在内的许多文化产品通过翻译等多种方式大规模进入欧美发达国家市场。国际社会面对快速发展、深刻变革的中国,逐渐放弃好奇猎奇心态,程式化乃至妖魔化中国形象的倾向,与以往相比,有着更加主动、更加迫切地全面深入了解、理解、认识当代中国的理性需求。对中国来说,面向国际社会的聚焦,需要更准确地表达自我、更有力地阐释自我,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合理的发展道路提炼为融通中外的理论概念,提高面向世界的自我解释力、学理说服力,进而增强中国在国际各领域中的话语权。
因此,对外翻译是构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基础性工作,可以为中国经验、中国故事、中国方案的准确表达、生动展示和有效传播提供可靠的文本。正因为如此,近年来,我国的对外翻译市场成长迅速,参与队伍不断扩大,翻译语种和翻译内容不断增加,翻译的技术手段也在不断创新。尽管如此,关于翻译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制约了对外翻译在国际话语权建构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第一个误区是翻译过时论。一些人认为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国人都在学习汉语,并且机器辅助翻译的应用越来越广,因此翻译的作用会越来越少,最后会过时乃至消亡。这固然是我们都期待的愿景,但实现起来需要时间和努力。一方面汉语是独特的语言系统,汉字是独特的表达方式,口语交流与书面表达有着巨大的差距;另一方面机器辅助翻译要转化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复杂话语体系,还有很大的难度。因此,不能简单将学语言的等同于懂翻译的,忽视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也不能把翻译完全交给机器,这虽然提高了效率,却产生了许多翻译上的笑料,甚至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对中国来说,翻译是国际话语权构建的基础性工作。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