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冬:别让“误译”影响国际话语权建构(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第二个误区是翻译传播论。固然从广义上说,翻译也是一种传播,也要追求传播效果。但是翻译的内容或者类型决定了不能采用单一的大众传播标准,不能简单地为了“服务读者/观众”放弃翻译的立场,也不能为了追求流行或者畅销,过度迎合对象的偏好,随意改变一些重要概念表述的规范译法。政治类作品的翻译尤其要把讲政治与重传播结合在一起。除了要让受众容易理解外,更要重视对原义的服从,对原文的追随,尽可能完整地表达出文本和概念背后蕴含的价值判断、理念倾向、以及话语风格等。
近些年来,不少国外媒体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动态和重要理念,因而在报道中翻译有关中国的表述和概念越来越多,有时候是引述中国机构的翻译。而我们有的机构译文粗糙随意,降低了翻译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有的机构为了求新,随意修改长期沿用的规范译法,还美其名曰话语创新,在一定范围造成认识混乱。这些做法都没有从国际话语权的高度来认真对待对外翻译工作。
第三个误区是译法追随论。如何翻译好一些重要概念术语,特别是具有本国特色的概念,一直是个翻译难题。有些概念术语,本来是外来语译入的,可以追溯到原词。但是在使用的过程,已经本土化了,因此不能简单地照搬原词。大部分政治性的概念术语,都是本国独创的,具有特定的含义和价值判断,很难在对象语找到对应的概念或解释,即便有类似的说法,也要谨慎使用。因此,在对外翻译中,不能简单地追随对象语已有的概念表述,避免陷入话语的陷阱。
近年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提出了一些富有前瞻性的新理念,之所以在认可程度上没有达到预想,原因之一就是其他国家在使用这些概念时采用了“政治正确性”原则。一个典型例子就是美国前国务卿蒂勒森在访华期间直接引用了中方提出的处理中美关系要坚持的“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遭到美国媒体激烈批评。
要避免这些误区,就应该从国际话语权构建的高度认真地对待对外翻译工作,明确翻译的原则,探寻翻译的规律。国际话语权在形式上是一套话语体系,需要严密、自洽、可理解,因此与之相关的对外翻译要遵循准确、规范和沟通的基本原则,为话语体系构建提供基本的表达元素,基础的文本依据。在面对西方一些媒体使用中国的概念时采用 “政治正确性”原则,我们的对外翻译工作者更要努力自觉地从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构建高度来认识自己的工作,增强“以我为主、融通中外”的能力,夯实构建国际话语权的语料文本基础,并且推动国内话语体系建设开放性的提升。(作者是中央编译局研究员)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