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东力|资产阶级的危机与后现代多个版本:以现代性概念为起点(13)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第二,战争方案。这是二战期间德、意、日的道路。市场经济的高度竞争和波动,使大批普通人被甩出主流体制,充满挫败感和漂泊感,形成强烈的民粹主义情绪,在危机加剧时更易于被法西斯主义所招募和收编—通过社会动员,建立种族共同体,并以暴力手段向外汲取。如前所述,资产阶级社会关系的基础是形式平等的自由交换原则,法西斯主义摒弃了这个原则,而采取直接的强制手段,向更野蛮的社会形态倒退。战争方案短期内曾同样很有效,但它的问题是,对外暴力汲取的过程不能停止,因此也同样是不可持续的。
第三,改良方案。克服资产阶级危机的关键,就在于把工人阶级或底层群众纳入政治经济的主流体制中来。仍以英国为例,在政治方面,英国从1832年进行选举改革,分阶段放宽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资格标准,经过1867年、1884年的改革,到1918年最终取消财产限制,普选制基本确立,政治权利逐步从贵族寡头扩及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最后到普罗大众。在经济方面,英国吸取历史教训,二战期间即着手制订战后重建社会保障计划,完成了《贝弗里奇报告》,设计了一整套“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制度;1948年,英国建成福利国家,对所有人提供疾病、事故、失业、养老、伤残、生育等保障。改良方案曾相当有效,但是,在全球化时代却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后现代的因与果
西方社会的改良方案,对普罗大众进行一定程度的政治赋权(如选举权和工会)和经济赋权(如最低工资和福利制度),在缓解19世纪以来资产阶级危机的同时,形成了一个相对扁平化的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后资产阶级社会”。等级和壁垒一定程度上销蚀了,大众涌进原本不属于他们的公共领域和空间,带来社会文化生态的巨变。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形成了所谓后现代文化。就是说,正是在这样的大众社会,在相对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对比恩格斯所描述的19世纪前期的英国社会,更容易形成去中心、去权威、去等级,多元、包容、异质,扁平化结构,反宏大叙事,混合、杂糅的风格等文化立场、倾向、形态,于是电视、畅销书、流行音乐等大众文化形式应运而生,代替了需要更高文化教育背景即所谓精英阶层才会欣赏的传统诗歌、戏剧、芭蕾、交响乐等等。
也就是说,先有政治经济结构的扁平化,然后才有文化上普遍的去中心、去权威、去等级,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社会内部的扁平化过程之外,主要在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后,还存在着去殖民化的运动。佩里·安德森评论汤因比说,汤因比并不能确定后现代的具体内容,“但是,后现代时期以两项进展为标志:西方产业工人阶级的兴起,以及西方以外的知识分子持续地努力掌握现代性的奥秘并以此反抗西方”[41]。实际上,这“两项进展”毋宁是安德森自己的归纳,汤因比并没有这样明确的概括,尽管他对日本、俄国、土耳其、中国等国家学习并抵抗西方的情况都有所论述。[42]去殖民化当然是欧美后现代文化的一个背景,因此美国前卫诗人查尔斯·奥尔森(Charles Olson)把“后现代”与“后西方”(post-West)相提并论。[43]但是,对于上述后现代的形成,去殖民化以及男女平权运动所起到的作用,与政治经济的扁平化相比,只具有从属、派生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