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桓评《花衣魔笛手》|“杀死”传说(4)

2022-10-26 来源:旧番剧
传说的变容与其背后的欧洲中世纪
正如歌德《浮士德》是对当时流行的浮士德故事的提炼与文学再创造,花衣魔笛手的故事也经历几百年的发展,不断变容与完善。作为历史研究者,阿部谨也在面对花衣魔笛手这则传说的时候,在二手参考文献的帮助下,首先尝试寻找传说的母题。阿部谨也共找到三份最早的史料。第一份是哈默尔恩集市教堂的彩绘玻璃(《花衣》15页),然而它在1945年空袭中被毁。所幸哈默尔恩的拉丁语小学校校长于1654年在其著作《从哈默尔恩离开》中抄录了原教堂彩绘玻璃上的题词(15-17页)。第二份是1384年左右当地一本弥撒书《热情》的题名页上的一首诗。不过该书也失传了,好在1761年,哈默尔恩的一位牧师在《市史集成》中转录了该诗(17-18页)。第三份则是1430至1450年间完成的一份抄本。总之,三份史料都提到了有大约一百三十名孩子神秘失踪。

周之桓评《花衣魔笛手》|“杀死”传说


巴黎圣礼拜堂(Sainte-Chapelle)的彩绘玻璃;圣礼拜堂由法王圣路易(Saint Louis/Louis IX,1226年至1270年)建造,建成于1248年,与格林兄弟所记载的“花衣魔笛手”的故事处于同时代。图 周之桓德语学者沃尔夫冈·维恩(Wolfgang Wann)将孩子失踪的原因划分了二十五种之多(《花衣》22-24页)。正如文后所收录的石牟礼道子的解说,如此复杂的传说流变,在外行看来完全束手无策,而阿部谨也列出了以下目标(248页):第一,当时的哈默尔恩市,在孩子们失踪的1284年 6 月左右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面临什么样的问题。1430-1450年左右,这些方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第二,作为主角的 130 个孩子。探索中世纪城市中儿童的生活,从史料上看近乎不可能。因此,作者研究找寻孩子的父母,作为当时哈默尔恩市民阶层的问题。
第三,另一位主角“吹笛人”。
在对各种假说分析完之后,阿部谨也探讨了中世纪底层人的生活,即“经济上不能独立,在城市内部最贫困的阶层”(《花衣》96页),如“匠人(Geselle)、学徒(Lehrling)、奴仆、雇佣工人、日结工人、妇女、贫民、乞丐、贱民等”(97页)。而在底层民众之中,品尝到生活“最深痛苦的人”(108页)是寡妇与孩子们。由于生活所迫,底层妇女无法养育被视为未来希望的孩子。阿部谨也援引了1532年德意志最早的刑法典《加洛林纳刑法典》(111页;原文误译为“加洛林”,当为“加洛林纳[Carolina]”),如堕胎或杀害孩子会被处以极刑。如此严酷的律法让人推断,杀害孩子的案例不在少数。“中世纪的孩子在毫无保护的状态下被扔到严酷的社会、自然环境中,在无法忍受重压时经常做出现代人难以理解的行为。其中最有名的大概就是‘儿童十字军’。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