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之桓评《花衣魔笛手》|“杀死”传说(6)
2022-10-26 来源:旧番剧
研究者们比拼才华,但“要打破这种难题时,才华是非常危险的工具”(242页)。阿部谨也指出,或许只有“完全沉潜于传说的世界,不依赖知识,而是作为愚者来感受传说变化的必然性”(242页),不带有任何自身所处背景所带来的偏见,才能理解传说的演变。做到这一点极难,而且自古有之。早在近代早期,十六、十七世纪以来,“哈默尔恩的吹笛人传说”就被“作为教会和神学家教化民众的手段”(232页)。
斯潘努斯《哈默尔恩的捕鼠人——古老传说的形成与意义》书影,图片来源:https://www.amazon.de/Rattenfnger-Hameln-Werden-einer-alten/dp/B004XPLF5C在这一点上,作为一位早在1970年代就进入西方学术圈、研究西方历史的学者,阿部谨也非常佩服一位德国学者:斯潘努斯(1873-1958)。1951年他以七十八岁高龄完成了博士论文《哈默尔恩的捕鼠人——古老传说的形成与意义》(Der Rattenfnger von Hameln: Vom Werden und Sinn einer alten Sage)。他虽然“并没有度过俗世十分认可的荣誉的一生”,一辈子都在一座小城担任老师,几乎“没有享受过作为知识人的特权”(242页),但却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其所热爱的事业中。
斯潘努斯的博士论文是阿部谨也完成《花衣魔笛手》的重要参考著作,后者还为该优秀论文并未出版而感到惋惜。不过,根据笔者查阅的情况,斯潘努斯的著作至少在1969年便已再版(初版时间未知),阿部谨也可能并未了解到这一信息。从欧洲到日本再到中国
不管怎样,日本当代最重要的历史学者之一、上世纪七十年代便已闻名的阿部谨也的成名作终于被译成中文与广大读者见面。虽然没有大量详实的注释,并在再版之际似乎未跟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忽略了某些重要的学术著作(比如E. Liebs, Kindheit und Tod. Der Rattenfnger-Mythos als Beitrag zu einer Kulturgeschichte der Kindheit, München, Fink, 1986),但其分析条理清晰,尽显中世纪史家处理抄本与档案的扎实功底。难能可贵的是其有趣的文风,让这本小书能广受当时日本读者的喜爱。这种娓娓道来且跨越几百年的长时段研究,可能也受到了五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法国年鉴学派的风格影响。除了个别翻译的小问题,加上外文原文并未放在文中而是在书末,稍显不便,读者在字里行间可以体会出版社与翻译人在这本小书上所花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