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谈日本动画的风格演变中国民族动画的二重性(2)

2022-10-29 来源:旧番剧
二、日本动画中的失母情结与社会成因
作者从大量的日本动画文本中敏锐地发现了“失母”这样一种几乎被仪式化的情结的存在,并以文化研究的角度从社会历史、社会变革、社会现状这三个形成历史阶段性的层面对其社会成因进行了分析,每个阶段背后既各有其独特诱因又体现出了历史的延续与重叠。作者还强调了日本动画失母情结这一现象对中国动画和中国社会的启发意义。
引言部分,作者列举了大量体现出失母情结的文本,如《阿基拉》、《恶童》、《福星小子》、《萤火虫之墓》、《Clannad》、《高达独角兽》、《火影忍者》、《新世纪福音战士》、《死囚乐园》等等。
具体来说,作者认为失母情结的存在有以下几个原因:
日本的物哀传统促进了日本动画中对女性美凋零的审美倾向;对现代科技滥用和赛博格的焦虑体现在失去母亲这一表达上,如《阿基拉》中的核爆造成母亲死亡,《阿童木》中阿童木作为一个赛博格人类没有母亲等;战争对社会造成的心灵创伤也以失母形式表现出来,如《萤火虫之墓》中母亲被战争之火烧死等。
2.亲子不合与社会变革
这里的社会变革主要指日本80年代达到高潮的女性主义运动,女性开始走出家庭,走向社会,这对家庭亲子关系造成了影响。这一点在日本动画中的表现即亲子不和,子女与母亲的关系总是处于紧张、不接近、不理解的状态中,如《哆啦A梦》、《乱马1/2》、《福星小子》、《高达0079》、《圣传》等等。这一点对中国社会当下的性别关系或许有启示作用。
3.惨痛丧母与社会现状
日本动画中的丧母经历了一个过程,逐渐被仪式化,或者说套路化。这样的情节设定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寻亲题材,它们往往是团圆结局。到了80年代,丧母的设定开始严肃化并成为叙事动力,主人公的母亲被科技、国家资本甚至是父亲迫害致死,成为主人公行动或改变的动机,如《银河铁道999》、《寄生兽》、《进击的巨人》、高达系列等。这种变化的社会原因有90年代以来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之后的社会压力、来自国际社会的军事压迫、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变化等。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也很有价值的研究角度,作者指出的几个社会成因也很到位,但感觉还有继续深入研究的空间。如果能更加落实到具体的文本分析上,背后的社会成因还有更多可以深挖之处,不管是日本社会历史变革的分析,还是对当下后工业时代、后人类时代技术文明的反思。失母情结所体现出的社会整体潜意识中的创伤和焦虑,这种症候性的表达对我们理解历史和当下具有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