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谈日本动画的风格演变中国民族动画的二重性(5)

2022-10-29 来源:旧番剧
作者从媒介的角度分析了动画产业中作者明星化的现象,提出了一项早已经过商业实践检验的宣传策略。与其说这是产业成熟的标志,不如说是粉丝成熟的信号,然而从根本上来说还是新媒介环境下大众文化发展的大势所趋(看看现在的小鲜肉电影啧啧)。然而在这种现象下,对于那种只注重明星作者而忽略作品思想艺术性(觉得动画不需要思想艺术性的当我没说)的商业想法是值得警惕的。不过我觉得这个课题还是有价值的,那就是它启示了那些尚未被主流发现的、占据着动画技术和艺术创作中重要地位的幕后人员可以利用新媒体为自己争取话语权。不过这篇论文有一个关键点没有说明,那就是在集体创作的动画工业中到底谁是“动画创作者”这个问题。是声优?脚本?监督?还是动画师?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将在下面马小褂老师的论文中得到解答。
五、动画师作为作者—动画师的作者身份与迷话语
作者马小褂独立研究者/自媒体人
动画从电影中诞生,几十年来在不断努力去获得自己独立的艺术地位。然而在国内的学术领域里,动画学术研究仍然依附于电影而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我想这也是为什么野草要设立动画学术趴,中传动画学院师生为什么要在国内创先声举办青年动画学者论坛的原因。马小褂老师在暑假的知乎LIVE中曾提出动画的本体是作画(广义,即动画是如何一张一张被画出来),而动画真正的作者应该是动画师这样一个观点。在这篇论文中,马老师从电影作者论走向动画作者论,在比较中为我们介绍了电影作者论的发展史和电影与动画中不同的作者模型,而推动理论学界倡导作者论的很大一部分动力要归功于电影迷与动画迷的话语。在最后一部分中马老师为我们梳理了动画迷这个粉都(fandom,指粉丝文化和“粉”的状态)的诞生与发展,并在电影迷和动画迷的比较中描述了动画迷的特征。
1.作者论的发展
50-60年代:法国新电影浪潮中青年导演、电影批评家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Truffaut)在《电影手册》上提出了作者策略,之后美国影片家萨里斯在美国传播作者论;
60末-80年代: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兴起,SLAB大理论(索绪尔、拉康、阿尔杜塞、罗兰·巴特)提出了“作者已死”的口号;
80年代末:后理论(Post-Theory)兴起,提出了新的作者策略,回归文本和审美论,倡导新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的发散),代表人物是大卫·波德维尔,代表作《电影诗学》。动画学界批评界大多直接挪用原始的电影作者论,或者将一些独立动画师称为“作者动画师”以对应“作者导演”的概念。然而,电影作者理论与动画的发展形成了错位,导致动画作者论述不充分。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