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谈日本动画的风格演变中国民族动画的二重性(7)

2022-10-29 来源:旧番剧
(截然不同的动画风格用来表达不同的情绪)
在谈论了动画的作者身份之后,马老师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我们是否永远无法摆脱动画电影电视语境下去单独讨论动画和动画师?当在一部影片中缺乏对动画师个性差异的协调,动画师的个性还值得称赞吗?如果动画师参与的是一部“烂片”但仍表达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这样的动画师又存在其作者身份吗?——这一切在作豚动画迷那里都不成问题。
3.一个粉都的诞生:动画迷
随着60年代青年亚文化的兴起,动画迷文化(相当于早期的宅文化)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在美日两国诞生了,其中有一部分逐渐将关注点转向了动画区别于电影的“作画”,马老师接下来为我们简单梳理了这个粉都诞生与发展的历史。
美国:
60年代末粉丝志《funnyworld》;
70年代APA风靡和动画杂志的诞生;
开始关注黄金时期的动画师们(75年马克·考勒斯于《电影评论》上的动画文章);
“垃圾审美”实践(反叛主流):动画师吉姆·泰尔(JimTyer)
日本:
70年代末同人志;
80年代动画杂志风潮(《Animage》等);
开始留意到不同作监画风不同(《福星小子》;参看冈田斗司夫《御宅学入门》);
对动画师(原画)的极端崇拜:金田伊功这里马老师简单分析了两位受美日作画迷推崇的动画师的个人风格:
吉姆·泰尔:
反传统,极端变形,纯图形化——影响:动画迷拉尔夫巴克希和约翰·克里克法鲁斯的推崇
(吉姆·泰尔的风格)
金田伊功:
大魄力的姿势,透视畸变,极端的运动顿挫感——影响:金田流、平面设计(村上隆)
(金田伊功的风格)
——这种动画师的创作实际上破坏了影片整体协调,过于突出的个人特征让观众持续关注到动画影像本身和动画师,让对动画师的探讨脱离了动画语境,当作独立的视觉艺术家来对待。
4.动画迷话语
cinephilia:
大师崇拜,仪式性的反复观看,对边缘细节的关注(迷影瞬间);
新兴艺术被主流话语所忽视的不满,反“优质电影”(文学性的);
法国电影手册派和新浪潮运动,电影迷话语登堂入室,进入理论学界;
电影作者论(寻找电影自身的文化商业约束下依旧表现出清晰个性的“手艺人”)
animatophilia: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