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花缭乱的视觉革命背后解读电影CG特效产业的前世今生(9)
2022-11-04 来源:旧番剧
4)税收补贴扭曲市场:一直以来外国对特效公司的税收补贴给美国特效公司的定价造成压力,从而大大压缩美国特效公司的盈利能力。例如,1997年,英国政府推出了电影制作减税政策。之后又推出一系列减税政策,减税水平高达25%以上,这意味着在相同技术水平下,美国公司如果想同英国公司竞争就要损失25%以上的利润。目前英国已拥有三家世界顶尖的特效公司,DoubleNegative、Framestore以及MovingPicture,其中《地心引力》、《星际穿越》和《机械姬》分别获得了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此外,加拿大也推出了很多税收减免政策,提高本土特效公司的竞争力。
工业光魔案例研究——美国电影制作工业化时代下的弄潮儿
工业光魔的辉煌史始于1977《星战》取得的极大成功,预算仅为1100万美元的情况下却创造了7.8亿美元票房,让美国电影行业开始重视特效制作。可以说这部电影是近代电影特效制作的开山之作,也帮助工业光魔行业确立了行业龙头地位。
整个20世纪80年代,工业魔光推动着当时特效行业发展,发明了纹理映射、动态模糊、数字遮片技术。在《星球大战二:可汗之怒》中,工业魔光还第一次合成了计算机制作的特效镜头。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电影史上第一次出现了由数字技术创造的,能呼吸的有真实皮肤、肌肉和动作质感的角色。1985年之后,随着像BlueSky和Rhythm&Hues等优秀的初创公司进入特效行业,行业竞争逐渐加剧,美国特效行业也逐渐进入黄金发展时期。随着CG技术的逐渐成熟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特效技术实现的效果也越来越多。90年代以后,随着行业的逐渐成熟,再加上像加拿大、英国加入竞争,美国特效制作服务的盈利水平被逐渐压缩,虽然披着好莱坞华丽的外衣,但是到了1997年以后,特效行业采取按服务收费的模式,平均净利润率很难超过5%。
同时,随着电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设备更新需要企业更多的资本投入,而有经验的设计师也开始要求更高的报酬。由于一直保持私营,工业魔光在这一阶段一直没有公布其财务数据,但是管理层宣称一直保持盈利,总员工数也由1994年的300人增加到了1997年的750人。为提高效率,工业魔光设立了项目制,每个项目组对接一个电影,组内都有特效制作制片人,预算总监,特效主管和艺术总监。这样的设置既可以帮助控制工期和预算,也可以给工业魔光的设计师们从繁琐的财务中解脱出来更好的进行艺术创作。于此同时,行业竞争开始加剧,一些新的创业公司开始进入特效行业,像DigitalDomain和BossFilmStudios,传统电影公司像索尼、迪士尼也开始自己或通过兼并成立自己的特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