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消耗、悲核解剖到自我疗愈:LanaDelRey的辩证法(2)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1940-1960年代的好莱坞故事片,菲茨杰拉德笔下的“美国梦”,高速公路贯穿的美国荒野图景,拉斯维加斯的日夜笙歌,“在路上”的嬉皮士年代,是深刻在《Born to Die》骨子里的文学构作来源。这些文化资源太“美国”了,甚至有些符号化,在被普遍化、国际化之后,几乎沦为了对“美国梦”的刻板印象。评论家由此直接下了“陈词滥调”的批判,然而谁都无法忽略Lana鲜明的自我意识和“私人口吻”——1985年出生的她显然不曾经历过那个历经躁动、幻灭的黄金时代,也许理性上可以认为她是在以文学阅读的方式去玩弄这些“概念”,可是每一句以“我”开头的对这些概念信手拈来,直入人心的犀利语句,骄傲自如地流动在节奏明快的“Hiphop Lolita”曲风之下时,“真诚”是她最无可忽略的悲情核心。
Lana没有、也不会透露这些歌词是否来自真实的个人经历,但随着音符晃动的我们主动愿意选择相信,有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美国丽人”曾经试图重温黄金时代的美国幻梦,这场梦境的“虚幻”和“必将破碎”本身就是这场美学体验中不可获取的一部分:与其说是“向死而生”,不如说是“为死而生”。
正因为这种跳出对文学资源的表面引用,深深镌刻入私人体验的演绎,《Born to Die》遭遇到“唱的是女人把男人当成自己的全部,太没有自我了”“主题是‘没了你我什么都不是’,不适合年轻女孩听”这样看似“理性”“健康”的负面评价。是的,时代不同了,Lana一唱三叹地对爱情对象至死不渝,消解自我的近乎“牺牲”的浪漫爱意可能是过时的,尤其是“美国梦”这一背后的文学底色深深根植在男性中心主义叙事之上的事实,更令Lana站在风口浪尖。一个女孩在读完《洛丽塔》之后怎么能够被其中病态畸形的感情所打动,甚至自我代入到“You are my one true love”呢?她难道感知不到危险吗?她难道不是以生存为第一要务的吗?在这个当代书评家竟然会将纳博科夫放在《洛丽塔》序言的“小约翰·雷博士”那篇明显是为了逃避审查而戏仿而成的“免责声明”当作全书主旨的舆论环境里,像Lana这样敢于直接浪漫化“Daddy issue”的创作者,其勇气和见识绝对是被我们忽略了。

纵情消耗、悲核解剖到自我疗愈:LanaDelRey的辩证法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