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功顶戴明明是至高荣誉,后来为何成了鸡肋?从档案分析原因(5)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如在咸丰三年(1853年),在湖南办团练的曾国藩致函藩司徐有壬,将出售功牌称作“好买卖”,足见当时买卖功牌的普遍。很多人从中窥见了商机,到了鸦片战争时期,市面上开始出现伪造功牌。很多商贩做了假的功牌进行售卖,蒙骗无知百姓,“乡曲愚民受其诳骗,辄以数十千文即可得六品军功执照”
军功数量膨胀之后,颁发领域也变得宽泛,从前军功虽然只是品位,但也只能颁发给有军功的人,之后逐渐能够颁发给非军队内编人员。比如说颁给保甲长,保甲长在清朝时期属于贱役,地位十分低下。
咸丰年间有一位名叫刘如玉的知县认为“本朝军功品级,从事戎行者随时以示鼓励,不少靳惜”,地保、甲长两种人职位虽然低贱但是职位却十分关键,于是授予军功顶戴,之后军功还以同样的原因被颁发给游民首领等社会边缘人物。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也是因为当时社会的重文轻武心态,军功作为武阶的赏赐不被重视。
军功顶戴滥发以后,它难道就真的一文不值了吗?军功虽然比不上黄马褂,但很多武人也是因此发家的,比如董福祥原为西北回民军头领,降清后被授予五品军功,海军军官中也多有以授军功顶戴起家的。
那为什么那些无法靠军功起家的老百姓也争相购买军功呢?那自然是因为有军功的人拥有一定的特权,比如说在买官的时候享受优惠,还能减免徭役,实际上就相当于清廷对外办理的会员卡。此外在很多小地方的人眼中,军功也属于一种荣誉,有着“荣身”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