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荐读|母亲的前半生(14)
2023-06-11 来源:旧番剧
在吃饭问题得到解决后,“经济”这个陌生的词语日益密集地出现在农民的口语中。当时国家的发展战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农民们则通俗地称为“一切向钱看”。一个中国南方的小城镇——深圳经济特区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这个“焦点”比海洋季风更有威力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刺激着古老的黄土高原上的农民的弃旧图新。“效率”,“打工”、“资本”、“利润”、“西方发达国家”“”来自深圳的口号,强烈地对撞着农业小生产者的固有观念。“个体户”、“万元户”、“小老板”、“经理”等一系列社会新角色就出现在农民们的身边。他们也是农民,是那部分眼宽胆大心眼活的农民,是与土地若即若离而先富起来的农民。他们把手中的钱,变成了不用土胚的砖瓦房、不用蹬车轮的摩托车、不是面粉而是大米的桌上餐、从外国进口的香烟“万宝路”以及样子稀奇的墨镜西服喇叭裤。
这些人的出现和活跃,不得不让传统农民们再一次陷入自卑和苦闷。
巷里过红白事的宴席上,虽然年长者还是坐在上岗,但敬酒人却把重点放在席间有钱人的身上,虔诚地执意地要敬一敬二还敬三。巷里有位长者,以前在大队当过干部,享受过那个时期席中贵人的荣耀,也不得不接受着时下腰里没钱的冷遇,不禁发出“穷到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钱人”的感慨,听得我颇为新鲜。
我们家的经济状况说“温饱”尚可,但距离“致富”还非常遥远。那时,我父亲已离休,工资收入降低了一半,补贴家用有限,哥哥已成为两个小男孩的父亲,虽然还同在一个院子住,但已分家另过。姐姐是嫁出之人,母亲也没指望从她身上要钱。
经济建设和脱贫致富的潮流宛如黄河之水一路向东浩浩荡荡,母亲亦需开启自己的“抓经济”之路,然而社会可供她选择的方式,却是单一和有限的。
“无粮不稳,无商不富。”姐姐曾建议母亲在家开个小卖部,作个日用百货的生意,或者在家开个化肥代销点,当然这个更省心,进货方面不用母亲管,她完全予以代劳。母亲考虑到自己的账算不是很清,不赊账卖不出东西,赊个账又瞪不起眼睛收账,所以就予以谢绝。姐姐说代销化肥是明账,就执意向娘家拉了一四轮化肥,让母亲代销。结果,化肥半个月就被人搬完了,但账款却让母亲要了几十年,直至临终前也没有全部收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