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成为那堆火,渴望着风”|周濂(3)

2023-07-08 来源:旧番剧
当身体的伤害蜕变成情感的冒犯,当说话者主观意图让位于听者的心理影响,就会导致书中所说的“怀着恨意的自我保护”心理模式。调查显示,2017年有58%的美国大学生认为:“要融入大学这个社群,对我来说重要的是,我不能接触到那些冒犯或触犯到我的观念。”海特与卢金诺夫对此深感不安,他们认为,一些学生易燃易爆炸,动辄抵制某些讲者的观点,或者公开羞辱他们,“而真要说出来原因,也就是某些芝麻绿豆大的小事,即他们认为没有照顾到自己脆弱的心灵——因此伤害了正在呼吁示众的学生,甚或是伤及这些学生所代表的团体”。
发生“概念渗透”的词汇除了“安全”还有“暴力”。海特与卢金诺夫指出,在安全主义的文化还没到来时,暴力一词就是指身体的暴力,但现在却被用来指代一切冒犯性的言论,“无论何种言行,只要有人将之理解为‘对社群弱势成员造成负面影响’,不管其本意如何,都可以被称作‘仇恨言论’”。按照“言辞即暴力”的逻辑,仇恨言论就是暴力,因此最正当的反应方式就是以暴易暴。
“我们VS你们”的认知谬误一旦植入心灵,就会编码成为这样的认知图式:“生活是在好人和恶人之间的战斗。”2020年的美国大选让无数朋友割袍断交,对于大选结果信者恒信之、不信者恒不信之,归根结底都是这种认知谬误惹的祸。
芝加哥大学前校长汉娜·格雷曾经指出:“教育,就其本意而言,不是要让学生感到舒适;它意在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我特别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在观念和思想上冒犯学生而非取悦学生,才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道。
解开 “封闭的心灵”三原则
当“娇惯的心灵”变成“封闭的心灵”,怎么办?针对前文提到的三大认知谬误,海特与卢金诺夫提出了三条心理学原则:1,时刻应对挑战(而不是消灭或回避任何“感觉不安全”的人和事);2,将自己从认知扭曲中解放出来(而不是总相信最初的感受);3,更善意地理解他人,发现现实生活中的复杂(而不是基于简单的“我们VS他们”的道德图谱,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他人)。
一定会有人说,这些原则既卑之无甚高论又没有可操作性,到底有什么实际的帮助呢?对此我的回答是,所谓常识就是那些人们了然于胸但又常常熟视无睹的道理,心理学家帮助我们了解这些认知上的盲点与误区,但是他们并非先知和巫医,无法开出药到病除的灵丹妙药,所有的改变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认知扭曲导致的心理疾患,只能通过点滴累进的日常努力才能逐步地改善之。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