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问题“啃硬骨”——河南国企改革攻坚战系列观察之一(3)
2023-07-14 来源:旧番剧
改革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要快!
如果慢了会怎样?人才留不住。
2015年前后,国企出现过一波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有关部门在调研中了解到,当时一家国有企业技术骨干和中层以上的干部流失了1/3以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和创新水平受到了严重影响。
市场保不住。
市场竞争的逻辑很简单,谁的产品有竞争力,消费者就对谁买账。发达国家年人均产煤量是1万吨,我国平均是800多吨,而我省能源化工集团、平煤神马、郑煤集团三大煤炭集团,当时都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有的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2015年我省煤炭产量还不足产能的70%。产业升级换代跟不上市场需求,产品既无效用优势,又无成本优势,市场份额急剧下降。
长远撑不住。
再好的产业和企业,如果没有制度优势,从长远来看,产业可能萎缩,企业可能落后。国企制度改革滞后,当时全省803家国有工业企业中亏损企业亏损面逐年增加,产品没市场、企业没利润、债务在增加,这不仅使国有资本蒙受损失、企业生产经营陷于困境,还可能因资金链断裂使企业倒闭,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可能带来一系列无法预料的经济、社会风险。
拖不得,众多难题待破解——
国企改革历来都不轻松。行进到这一步的改革,剩下的更是一个又一个难题。
人往哪里去,难!
当时,全省国有工业企业员工共有100多万,绝大多数分布在重化工业,仅“三煤一钢”四大集团就有50多万人。职工队伍庞大、冗员多,改革中必然存在人员分流问题。让谁走、怎么走、去哪里,都是难题。
转型怎么转,难!
全省大型国有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产能过剩的能源化工行业,“过去形势好的时候,转型发展有能力、没动力;现在形势不好,转型发展有动力、没能力”。特别是企业经营困难,维持基本生产已经是捉襟见肘,几乎没有资源和力量再来加大研发投入、布局新兴产业发展。
负担怎么减,难!
2015年,全省省管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74%,其中省管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2.2%。企业负债多,偿债能力差,化解能力弱,成为国企脱困和改革的掣肘。
等不得、慢不得、拖不得!
国企改革就是在和企业生存发展赛跑,必须以改革的快速推进加快国有企业的活力释放。
历史发展经验一再告诉我们:谁能行动到位,谁就能冲在前列。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不少人对郑煤机的印象是“全省的一颗定时炸弹”,资产负债率超过117%,职工工资拖欠8个月,职工10年的医药费无法报销……企业几近崩溃的边缘。从昔日濒临破产到今朝行业龙头,郑煤机集团董事长焦承尧颇有感触地说:“改革是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一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