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变化简史:是农民工没错(2)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那他们是不是不思进取,以低质的生活水平为代价来获得这份“轻松的活计”?
我们不妨再比较下他们与现代人的生活水平。
衡量人类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饮食多样性」。
狩猎采集者的常用食物源有大几十将近百种,今天只有国际大都市的富裕人群才能勉强与之匹敌。
比较两个文明竞争力的另一个标准是「存续时间」。
采集狩猎社会至少已存续百万年,时至今天仍有少数部落活跃在地球上。相比之下,哪怕把农业文明计算在内,现代文明充其量不过万把年,能不能再撑个千年都还是未知数。
科技力量的差距未必代表绝对优势,犀牛比起蚂蚁强壮的多,但前者岌岌可危,而后者想必还将存续千万年。
显然,采集狩猎文明的“硬科技”水平接近零,但在生活质量的若干关键指标上他们又绝对碾压现代的普通人,这背后隐含着什么秘密?
采集狩猎文明如此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究竟是凭借什么获得如此强的适应力?
秘密就在「人性」中。
我以前提过,现代经济的大厦建立在“资源稀缺”、“人类欲望无穷”两个基本假设之上。资源有限,所有人都想获利更多。社会组织、经济运作正是围绕这一基本矛盾设计。
很少人质疑过这一基本假设。凭着日常经验也觉得这一假设天经地义。
但我们疏忽了一点——日常经验恰是这一基础假设塑造的产物。这是循环论证,就像摘录《圣经》的叙述来证明上帝存在。
资源真的稀缺么?人类欲望真的无穷么?采集狩猎者完全不这么看待。
稀不稀缺,不在于多寡,而在于人们怎么「想」。
据新发现的古遗址考察,结合现存的采集狩猎文明的综合研究,学术界为远古的采集者临摹了一幅“人性图谱”:采集狩猎者坚信,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广袤无垠,对人类孩子无限慷慨。所以,他们从来不认为“资源”稀缺。
实际上,就连这一表述都不对,他们连“资源”的意识都没有。
资源这一概念是现代人思维的产物。只有「人」将自身从「自然」中抽离后,才会将「自然」视为「资源」,视为人的「私有财产」。
这在采集狩猎者看来简直是“天理不容”。
他们坚信人类是自然的部分,一切吃穿用度都是自然之母的慷慨赐予,而不是“劳动”的结果。有充分历史记录表面,他们敬畏自然,对环境有足够信心,因而仅着眼于当下的食物需求,不储藏多余的粮食。
这塑造了他们「人性」中很重要的特征: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