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变化简史:是农民工没错(5)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个体身份」方面,农村中个体属于宗族,而城市的个体是“原子化”的存在,权责分离严重;「社会关系」上,农村是熟人社会,城市是陌生人社会,农村的社会秩序依赖“道德”,而城市则需要“法治”;「欲望阈值」方面,城市脱离直接劳动,社会阶层更高更陡,极大刺激人们物质欲望从绝对稀缺性到相对稀缺性变化;
上述三者间彼此关联,互为因果。
古装剧常有个很俗的情节,名门望族的男主,但凡想娶情深义重的艺妓,其父母反对的杀手锏大都是“逐出家门”。许多观众往往对此代价嗤之以鼻。但在真实历史中,小农经济,被开除“族籍”,几乎形同剥夺“人权”。
农人世代在同一片土地定居,宗族关系既是人们生理安全感的基础,又是情感归属感的源泉。
人生的意义唯有在宗族中才得以体现——行使宗族内的权利、履行义务,宗族身份即个人身份的一切。
现代意义上的“个人自由”对他们而言接近于“流放”,只有犯了大罪的人方遭此报应。
简而言之,没有“个人”,只有宗族中的“某个人”。家国天下,家(宗族)是社会的最小单位。
今天习惯了城市文明的我们,也许对农村的集体文化颇为不屑,但农村这种“集体主义”文化,却赋予了其成员一些城里人“求而难得”的好处:
成员拥有与生俱来的归属感;对宗族的责任感能让成员的劳动获得充盈的“意义感”;个体欲望有限,知足常乐;
与采集文明一脉相承,小农经济亦是典型的「熟人社会」。
这种社会中,人们对“社会评价”在意的已内化于言行举止中:自觉自律、对人热诚、关爱他人是「熟人社会」的人性。
我在大城市呆了近20年,接触了形形色色的人,感受很深的一点是,乡村出身的人大多“热情慷慨”,而土生土长的大城市人“斤斤计较”。这无关道德,而是成长环境使然。
这正是为何“以德治国”在封建王朝千年不衰,因为它特别适配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权。历朝历代推行类似现代“效率”的变革大都惨淡收场,皆因“不近人情”。
与农村的熟人社会相反,大城市是典型的「陌生人社会」。
两大一小的“小家庭”甚至“单人家庭”比比皆是,无论生活区的邻居还是工作的同事,频繁变动乃是常事,这种环境极大削弱「社会评价」对人的约束力,所以“德治”唯有让位于“法治”。
没有人情世故的羁绊,大城市的人倍感「自由」。只要你在法律的框架下,做啥都没人管。
不少大龄青年宁愿在大城市苟活也不愿回乡,“工作不好找”或许还不是主因,习惯了「陌生人社会」无需承担责任、不用顾忌他人的自由、难以适应「熟人社会」或许才是难以言状的原因。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