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穿越千年时空的神秘图腾(3)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花山岩画只是绵延左江沿岸260多公里的38个岩画点中的一个。巍巍绝壁是天然的画板,流水倒映出雄伟画卷。河流沿岸平坦的台地和袅袅炊烟的村庄,勾勒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天然画作。
左江两岸的岩画在悬崖峭壁上默默守望了两千多年,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处在交通不便的喀斯特山区,这份祖先留下的珍贵遗产别说走向世界,就连走出大山都是奢望。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发掘、保护和传承,经过考古和文物专家多年努力,左江岩画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揭开。
1988年,左江花山岩画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花山“申遗”正式起步,次年11月,花山岩画以文化、自然“双遗产”形式被列入国家“申遗”预备清单。2006年12月,花山岩画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重设目录。2016年7月15日,经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13年“申遗”征程,终于将花山岩画这一民族瑰宝送上世界文化遗产的最高殿堂,“小红人”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岩画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宁明县,2017年累计接待游客302万人次,同比增长51%。
“近年来游客逐渐增多,旅游旺季,我一天要跟3趟船。”淳朴的韦权芳自豪地向八方来客讲述着花山岩画的故事。
众多未解之谜依然扑朔迷离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许许多多的文化遗存还来不及被世界认知,就销声匿迹,无从查考。而花山岩画是幸运的,在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后,终于走向世界,成为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文化财富。
然而,先人们除了留下这些神秘的画作,再无一丝半点的解读。
朱秋平自上世纪90年代到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工作后,便与花山岩画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80年代,我在花山附近一所小学当老师,曾带着学生去花山春游,花山的山水风光以及山崖间斑斑点点的红色画迹震撼着我。调到了宁明县文物管理所工作,从此我的人生轨迹再也无法绕开花山。”朱秋平表示,自己与花山的情缘,从当初的“一见倾心”,逐渐转变为20多年的“苦乐相守”。
20多年间,他一直研究花山岩画,记录的相关资料写满40多个笔记本,近100万字。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花山岩画研究的重要发现、重要文献和纪事,朱秋平如数家珍。
根据花山岩画上的羊角钮钟、环手刀、铜鼓等器具的形状,并与出土文物进行对比,专家基本确定岩画创作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最早的距今已有两千多年。这些画作并非一蹴而就,创作过程前后大约持续了7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