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想有着堪比时代本身的复杂性丨本雅明逝世80周年(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在本雅明逝世80周年纪念日,我们邀请13位本雅明的研究者、译者及出版人(汪民安、夏可君、秦露、杨俊杰、谭徐锋、林雅华、姚云帆、胡桑、姜雪、谢俊、王凡柯、李莎、汪尧翀),进行了一场深入而发散的笔谈,分别从爱(生活史)、死(接受史)、思(思想史)的维度透视本雅明。不同于系统化将学者思想按照不同主题进行编排的纪念范式,我们选择以一种或许更契合本雅明性情的方式来切入他的世界。
13位作者摘取了他们在阅读本雅明时收集的“思想碎片”,而我们则尽可能保留每位作者不同风格、结构与情感的痕迹——正是这些远远谈不上体系化的碎片,如同棱镜折射出本雅明思想遗产的“总体”,也映照出他所面临的实践困境与思考限度,而这恰恰是我们在今天重新激活本雅明思想能量的关键所在。
斯台凡·摩西在《历史的天使》里,把本雅明的思想划分成“神学”“美学”和“政治”三种范式。不过,三者绝非彼此割裂,而恰是本雅明思想棱镜互相映射交叠的侧面。参与第一期笔谈的四位学者汪民安、夏可君、姚云帆和胡桑,便将本雅明的思想勾勒为看似矛盾、但不无关联的形象。
汪民安将本雅明视作“拾破烂者”,只不过他收集的是历史碎片,碎片之中涌现出历史的总体性。姚云帆聚焦本雅明的“时间难题”,对于“体验”“重复”与“永恒轮回”的思考贯穿其中。胡桑认为,神学之于本雅明的政治之思,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理论装置,神学最终指向的依然是左翼的政治理想。夏可君则洞察到,在本雅明的作品中,犹太教的弥赛亚精神与中国道家的自然化精神之间,似乎存在一种未曾被发现的关联,对于这种关联的考察,或将打开本雅明“隐秘的中国梦”。
撰文丨汪民安、夏可君、姚云帆、胡桑
策划编辑丨新京报记者 董牧孜 实习生 谢廷玉
“拾破烂者”本雅明
“这个男人负责把首都前一天的垃圾捡拾起来。那是这个大都市抛弃的一切、丢失的一切、鄙视的一切和打碎的一切……他将那些东西分门别类,用心挑选;他像拾捡财宝的吝啬鬼那样对待并盯着那些在工业女神嘴巴里呈现为有用或享乐形式的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