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思想有着堪比时代本身的复杂性丨本雅明逝世80周年(8)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第三个年轻人最不走运,他被生活所迫,在30年中辗转流离,为生活所奔忙,甚至无暇考虑什么是真正的宗教,于是,30年之期到了,他无奈地走上回家的路。
他一路艰辛,山崖陡险,烈日当空,由于贫穷,他也没有交通工具,只是步行,直到傍晚,太阳落下,边缘闪起金光,在这巨大的轮廓下,他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在星星升起时,他才开始下山,在深夜,他才回到家乡,与朋友见面。
于是,他的两位朋友开始谈论自己的宗教“体验(Erlebnis)”,第一个朋友谈起他所感受到的文化盛宴,第二个朋友论及自己的自然漫游,只有第三个人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相信,当人们回看自己的人生道路时,就会想起他所攀爬的每一座山,就会想起登上每座高峰的情形,那些我们被每一处光辉所吸引的地方,就是我们切实预感到,且会试图顺着我们天命的轨迹得以赋形之物。
本雅明实际上暗示,真正的宗教被第三个人找到了。前两个人之所以没有找到宗教,是因为他们找到了宗教“体验”。这一体验的特点是可感性和易变性,于是,两者所获得的宗教知识不过是各种体验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综合。但是,只有第三个人发现了某种“非体验”的东西。这个东西被称为“经验”。
关于本雅明的“经验”概念,几乎成为研究者已经熟悉的话题。有学者将只有一次的“体验”和可重复被把握的“经验”对立起来。以凯吉尔(Howard Caygill)为代表的研究者则将本雅明的“经验”概念和康德的“经验”概念联系在一起。这些研究并无不当,但却并未认识到“经验”和“体验”之间更为幽微而复杂的缠绕关系。在这一点和尼采有着密切的关系。
读尼采的本雅明
本雅明一生并未离开与尼采这位思想家的羁绊。在同样发表于早期的《经验》中,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他理解“经验”概念的钥匙。经验特质并非在于一种简单的重复,而是体现为一种不可重复和可重复性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雅明写道,那些已经“有经验”的老人似乎厌倦了所经验之物的重复:“青春、理想、希望和女人”。
奇妙之处在于,这些经验最初都是号称只有一次的“体验”。只有在体验完成时,它才能变成可经验之物(erfahrbar),可重复之物。那种老年人所谓“不过如此”,随后嗤之以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