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为何将《子不语》改为《新齐谐》?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袁枚所撰《子不语》是清代文言小说中影响很大的小说集。但它的名称却似乎让作者游移不定,因为在此书的版刻史上,出现了两个书名,而且均与作者有关。不仅如此,被作者放弃的那个命名却在读者的接受中重新成为此书的定名。
*文章节选自《必也正名》(李小龙 著 三联书店2020-7)。文章版权所有,转载请在文末留言。
《子不语》的作者命名与时代选择(节选)文 | 李小龙
虽然袁枚自己在此书序言中明确表示改名为“新齐谐”,并在刊刻之书的书名页及每卷第一行均标为“新齐谐”;然而这些刊本的版心却均题为“子不语”。或许我们会觉得那是版已刻好,较难改动的原因,但这并无说服力,因为仅版心三字的改动对于修版来说还是不难的;而且,除正集外,后来的续集及此后的各种刊本版心也都同样标为“子不语”。可以看出这其实表现了袁枚自己的游移,想来袁枚自己也很矛盾,他最喜欢的书名仍然是《子不语》吧。
他对“子不语”的喜欢还有一证,即其《续子不语》中竟收入了一篇《子不语娘娘》,其中的一个木偶便叫“子不语”:
袖中出一木偶,长寸余,赠刘曰:“此人姓子,名不语,服事我之婢也,能知过去未来之事。君打扫一楼供养之,诸生意事可请教而行。”刘惊曰:“子不语,得非是怪乎?”曰:“然。”刘曰:“怪可供养乎?”女曰:“我亦怪也,君何以与我为夫妻耶?君须知万类不齐,有人类而不如怪者,有怪类而贤于人者,不可执一论也。但此婢貌最丑怪,故我以‘子不语’名之,不肯与人相见,但供养楼中,听其声响可也。”
此篇收在续集卷二。据前可知,续集之作约在乾隆五十三年正集结束之后,而袁枚将其书名为“子不语”则早在乾隆三十年《与裘叔度少宰》一书中便已提及,所以,此书命名绝非来自此篇故事;相反,此故事之创作或当受此书名的影响。因此,这里对“子不语”三字的解释便可补充袁枚《子不语序》而成为我们理解此三字名的钥匙:
第一,“子不语”非“不语”,确是以歇后语的方式表示所“语”为“怪力乱神”,因为此木偶“名不语”,但仍可“听其声响”,而且“有问必答”。正因如此,刘瑞一听到这个名字便问:“得非是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