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哲罗普洛斯:我一生都在拍摄一种类型,甚至是同一部电影(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安哲罗普洛斯曾夫子自道——18岁时因当兵离开故乡雅典,此后在全希腊巡行调防,24岁时曾一度想定居巴黎,但最后还是回到了故乡。1970年,当他拍摄第一部剧情长片《再现》时才二度周游全国,从此认识了雅典以外的希腊,并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声。从处女作《再现》到未完成的绝唱《另一片海》(The Other Sea),边境线是他几乎每部影片都必出现的重要背景。一般说来,执着的艺术家,其处女作往往就奠定了此后所有创作的基调。安哲罗普洛斯正是如此,他自己也坦承:一生都在拍摄一种类型,甚至是同一部电影。
《再现》(Anaparastassi)根据真实案例改编,情节与古希腊悲剧中阿伽门农返乡的故事酷似。这确定了他所有重要影片一以贯之的精神脉络——在历史悲情中穿梭、追怀、寻找、探索、发现。上世纪七十年代拍摄的“希腊近代史三部曲”——《1936年岁月》《流浪艺人》《猎人》,回眸的是1940年代至1970年代希腊经历法西斯入侵、内战、右翼军政府的岁月;八十年代拍摄的“沉默三部曲”——《塞瑟岛之旅》《养蜂人》与《雾中风景》聚焦的是希腊人当下的心灵流浪;九十年代拍摄的“巴尔干三部曲”——《鹳鸟踟蹰》《尤里西斯的凝视》和《永恒的一日》(Eternity and a Day),从整个巴尔干半岛的视角,呈现人与人、国与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探讨人在大时代历史中的处境。
在安哲罗普洛斯的眼里,旅行与漂泊有着本质相似的内涵。现实的旅途,历史的穿梭,人之一生都是“在路上”的颠沛流离。因此,道路与界限,是他所有电影中的重要符号。他的每一部影片都都会出现众人行走的细节,有时离开,有时回来,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在行走中发现,如同古希腊史诗《奥德赛》的不断变奏。
《雾中风景》(Topio stin omichli)讲述尚未成年的姐弟俩前往德国寻找假想中的父亲,在忧伤而险恶的旅途中,姐弟俩最终在似梦非梦中走向边界的丘陵,与雾中如真若幻的树融为一体。一方面冷静描绘了人心的卑劣对幼小身心的戕害,一方面又充满善意地构筑了美好理想的期冀。片中的5岁小男孩质询:“什么是边界?”没有人回答,这个看似天真却复杂难言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