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良港,日夜泛着光!让700多年前的意大利人大受震撼……(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2
两宋
天时、地利、人和
1271年,一位意大利人来到泉州,眼前的景象令他惊讶不已:城中遍布各类商品作坊,大者拥有上千工人;街头随处可闻各国语言,“仿佛不是中国人而是整个世界的城市”;乡镇与城市早已连为一体,城墙形同虚设。
2021年7月8日,游客在泉州市鲤城区金鱼巷内的一条小弄拍照留念。图|新华社
每条干道都有计时塔楼,为商业活动精准报时;城墙每天贴换类似报纸的商业资讯,市民可免费领取。不仅如此,这里还是一个进出口免税的“自由贸易港”!
当时泉州遍种刺桐树,秋天满城刺桐一片火红,夜里忙碌的码头火把通明,日日夜夜一片光明,面对这样震撼的场景,这个意大利人挥笔写下游记——《光明之城》。
两宋之际,泉州港迅速崛起,甚至隐隐有凌驾于向来称雄的广州港之上的势头,自泉州出海的多桅帆船舰队,往往驶抵西亚和东非海岸。“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扩大,使刺桐港名声大噪,成为世界大港口。
泉州为什么行?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泉州的社会结构。
泉州依山傍海,耕地面积有限但人口众多,所以并不适合发展单一的农业。唐末五代战乱频发,为躲避战乱而来到泉州避难的人口急剧增多,泉州的可耕地面积已经利用殆尽。南宋建炎初年,随着朝廷南渡,南宋皇室的两大宗支——南外宗正司和西外宗正司,分别迁至泉州和福州。其中,集中在泉州的皇室人员,就多达2300余人,泉州的城市承载力一度亮起了红灯。
这时,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席卷了泉州的城市和乡村。利润更高的经济作物遍植于内陆的山岭,手工业更是迎来了大繁荣。而泉州地区背靠经济腹地提供了丰富的货源,广阔的经济腹地使得泉州拥有了更雄厚的物资基础和市场范围。作为泉州港经济腹地的永春、安溪和德化三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泉州的对外贸易提供了物质基础,就逐渐形成了以外贸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结构。
二是长期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
唐末五代时期,战争使得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黄巢攻入广州的时候,外国人死亡12万,这让大量外商心存顾虑。临近的明州(今宁波)港口也没能免于兵连祸结,南宋初年,金兵入浙,所到之地燔灭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