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战争(25)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重建从梳理自己和母亲、弟弟的关系开始。有一次,文彦的母亲给她打电话,文彦终于把心里的不满和委屈都说了出来。「以前太乖,现在不做乖孩子了,就要说no,说不可以。」她说,即便到了50岁的年纪也不晚,她决定把自己重新活一遍。
类似的改变也出现在沈桑身上。和女儿进行无数轮博弈后,女儿最终搬离了家,在外面租房住。沈桑已经顾不上女儿,因为抑郁,她去找心理咨询师,至今治疗了3年,过程也把自己探索了一遍。她最终得出一个朴素的感悟——先要把自己活成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想方设法改变孩子。
当沈桑把关注点拉回到自身,和女儿的关系反而出现了松动。她们的话题不再只是厌食症,沈桑会更多地说自己的状态,说从咨询师那里得来的感悟。女儿听完后,终于没那么担心妈妈了。她意识到,妈妈已经学会如何先爱自己。
如今,两位母亲已经走到一个共同的阶段——既然疾病注定要陪伴她们的孩子,就要接受她们生命里原本的呈现,甚至要准备孩子可能长时间带病生存。
「以前是拼命想把这个东西给赶掉,让孩子赶紧恢复,但现在一个坚定的想法是,越是包容和接受,孩子才越有康复的力量。」沈桑说。
失败的人也没有关系
但女孩们真的可以和Ed长期共存吗?随着年岁的增长,她们是否会改变对Ed的认知?
采访到最后,我联系到了一位36岁的厌食症患者。她叫卢然,是采访里唯一用实名讲述的女孩。自从2011年罹患厌食症,她与疾病共处了12年,她把经历写成自传书籍,在书里,她把Ed称呼成「亲爱的安娜」。几乎是国内第一次,Ed女孩从自我出发,让许多人看到以极端节食掌控命运背后的挣扎与隐痛。
《亲爱的安娜》书封
很长一段时间,卢然尝试与Ed共存。在大学休学两年之后,她重返学校,毕业后顺利找到了工作,在一家机关报社的舆情中心做数据分析。「以瘦为美」的环境帮助她很好地隐藏了疾病,因为Ed,她避开了女性相亲、结婚、生子的压力——母亲对这些问题提都不敢提。
那时,控制食物是卢然生活里最大的乐趣。在工作日,她把每日摄入热量定为500cal,到周末再暴食一餐,让味觉享受极大的刺激,「就像开斋节后的狂欢一样。」思考过程也充满兴奋,她会提前想好吃什么,再去探不同的美食店。大众点评见证了那段时光,通过打卡写评论,她的等级升到了Lv8,给人感觉是「一个很enjoy的美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