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区柯克40周年忌辰:这个可爱的老头,知道得太多了(7)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出于一个非常希区柯克式的理由,走上歧途的丈夫的身亡成了影片的高潮。他被打中后清醒了过来,毫无醉意了;他死前冲那个制止了他暴怒的人低语了一句,“哦,你好,医生”。在片场看到希区柯克拍摄这一幕的德国制片人愤怒地大喊道,“这不可能。你不能给观众看这样的场景。没人会相信的,而且太残暴了。”可他的愤怒显然只是让希区柯克确信了自己在做的事情的正确性。他把这一幕保留了下来。
后来,他了解到谋杀一个人需要耗费多少精力和时间,对此他感到相当吃惊,在《冲破铁幕》(Torn Curtain, 1966年)里出现了着重描写谋杀过程的一幕,保罗·纽曼竭尽全力地把一个男人扼死在烤箱里。
《冲破铁幕》(Torn Curtain 1966)剧照。
尽管如此,这一幕中更叫人害怕的是它对一个人的最后时刻随意的、近乎漫不经心的展示——不同于那个德国制片人的看法,此类镜头并不是残暴或不可信的,相反,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它们显得太过平常,仿佛在一个故事里,死亡会在什么时候降临这一难以预测的事实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承受力。希区柯克显然就这个问题动了不少脑筋,因为他在第一版《擒凶记》(Man Who Knew Too Much, 1934年)的开头再次运用了类似的效果,后来还公开声称不该草率对待一部影片里任何角色的死亡。当然,他选择了一种天才的方式来慎重地处理死亡——让影片里的凶手过于轻描淡写地犯下罪行。
4
在晚年回看青年
《房客》与“被错怪的好人”
晚年的希区柯克讲过不少自己初执导筒时的故事。拍摄《欢乐园》和《山鹰》时他去了欧洲其他地方,面临资金短缺、胶片被充公的危机,还要应付昂贵的、迟到的明星演员。弗朗索瓦·特吕弗曾说起其中一个故事“比剧本都要精彩”,而希区柯克也曾含蓄地表示,这段遭遇比最后的完片更令人兴奋。随后,在1926年,他拍摄了《房客》(The Lodger),就此奠定了自己的风格——惊悚片的特质、阴郁的伦敦氛围、情绪的堆叠,潜藏在普通人生活中的严重暴力的威胁。一切都已水到渠成,只待希区柯克印下自己的签名。当然他也并非完全无需付出努力。素材是现成的,但只有希区柯克能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这部电影需要希区柯克的创作,也塑造了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个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