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贞观之治”的三大特征(5)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对武德旧臣的安排处置,就非常典型地体现了唐太宗遇事“有节”,运作“有度”的政治大智慧。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完全掌控了整个国家机器,生杀予夺,专一于己。然而,他在用人上,并没有让感情蒙蔽自己的理智,一逞自己的血性,来一个彻底的大换班,将武德旧臣一脚统统踢出朝廷。恰恰相反,他基于士族势力依然强大的现实,考虑到平稳政局的客观需要,对充当既得利益代表的主要武德旧臣,诸如裴寂、宇文士及,封德彝、萧瑀等人依旧予以任用,然而,又通过赋予自己亲信和新锐之士真正实权的方式,不显山不露水地架空这些武德旧臣,使之在政治生活中渐渐边缘化。这样,既保证了贞观一朝的正确政治路线得到切实的贯彻,又避免了因官吏队伍变动过于急剧而可能导致的政局动荡,在平稳中巧妙地完成了权力格局的调整。这种高明驾驭政治运作的艺术,称得上是“釜底抽薪”,它远远胜过了表面光鲜,实质笨拙的“扬汤止沸”。
其他象生擒颉利可汗后未加诛戮;在新占边陲之地设置羁縻府州而不推行郡县制;钟爱魏王李泰而最终放弃传位于其的念头,等等等等,也都反映了唐太宗大局意识的高度清醒,分寸度把握上的恰到好处!
纪宝成同志在其主编的《中国古代治国要论·序言》中指出:“对于现代的国家和国民来说,知识的来源原本有三个方面:一是纵向借鉴,从历史中学;二是横向借鉴,从他国学;三是自己摸索,从实践中学。这三个支点,缺一不可。”“贞观之治”所体现的“创新”、“和谐”、“有节”等重大特色,既具备历史经验的昭示性质,更不无战略思维的方法论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无疑应该成为我们在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征程中“纵向借鉴”、“从历史中学”的最佳对象。
◎本文转载自“黄朴民读史”(作者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图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