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旺:国学中的哲学思想可以解释资本市场发展规律(10)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第二,“不与地斗”,是因为孔子不仅强调要讲究顺天而行,还讲究人要与自然和谐。仁者,本质上是爱人的意思,扩展开来,还要爱自然。这是因为人类消费的一切,除了太阳的热能外,都是来自于地球的产出,是人类对地球母亲的孝心和土地之财富之母的敬重。热爱自然,才会珍惜地力,讲究最少的投入产生最大的福利,形成环境友好的格局。
孔子认为,人生在世的荣华富贵、光宗耀祖不过是实践道行的副产品,实践“仁”的道德,把自己培养成一个“仁人君子”,才是成功人士的人生目标。孔子的追求“仁”现世的目标,与释迦牟尼教导他的学生,人生的目标是追求无上的正等正觉、了悟宇宙人生大道的出世主张虽然很相似,但又不同。孔子主张“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为追求实践生命中与世俗大道的成功,不受“我相”所束缚,要求“士志于道,而耻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他认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因此,一味过分追求物质享受而不追求人生的最大的本质要求,人们是无法得道的。
但是,如果饮食不当,孔子认为也会影响得道,因此,孔子认为环境友好的最大内容,首先在于人类的饮食方面。春秋战国年代,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人均寿命30岁,孔子得享73岁高龄,长寿之道是因为有良好的饮食习惯。
孔子在饮食方面有“八不食”原则:“食钮而蚀,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即变色变味不吃、陈旧不吃、不鲜不吃、烹调不当不吃、佐料不妥不吃,还不吃从市场上买回来的酒和熟肉,看来孔子老早有了食品安全意识,防止病从口入。除了“八不食”原则外,在吃肉、喝酒及饮食保健方面,孔子也十分讲究。
一是“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孔子讲究把握好肉食和其他种类的食物的比例,肉类食品吃的数量不能超过“饭量”,只有合理搭配主副食品,才能充分吸收动物食品中的营养成分,这样才有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健康长寿。
二是反对“耻衣恶食”,“恶食”意即挑食、偏食,讲究平衡配膳,荤素结合,粗细搭配,促进健康。
三是食不求饱,节食益寿。“食要七分饱”,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经常饱食(如肉食过量),会增加胃肠的负担,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久而久之,还会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胃肠,导致心脏、头脑等重要器官的缺血现象,不利于身心健康。
四是孔子他对饮食很讲究,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吕氏春秋》记载:“文王嗜菖蒲菹,孔子闻之,缩项而食之。三年,然后胜之。”菖蒲根很苦,非常难吃。孔子缩着头颈吃,一直吃了三年才习惯。据《孝经》记载:“菖蒲益聪。”孔子吃菖蒲,是因为他不仅主张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更看重营养,即养生。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