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人的“新异化”(6)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迈入智能社会这样新颖、独特的高科技社会,人与科学技术之间的主从关系遭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挑战,人正在丧失作为创造、掌握和利用科技的主人的地位,自觉或不自觉地沦为适应高科技“座架”要求的“附庸”。与工业社会基本可控的“科技的负效应”相比,当代科技对人的异化不仅表现出“量”的差异,而且呈现出“质”的不同:面对智能技术对整个世界的全方位改造与重塑,面对智能技术范式对人的公开的或隐蔽的宰制,面对整个社会的高速运转,面对各种未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人们不仅丧失了以往那样从容驾驭的自信和能力,而且只能配合这种技术的范式和逻辑习惯性地“跟随跑”。在庞杂的智能系统和复杂的社会问题面前,人们别无选择,只有信任、依赖越来越聪明、能干的智能系统,“托付”它们采集、存储和分析大数据,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全天候的服务,为维护社会正常运转而进行日常治理,甚至作出关键性的评价和决策,在危急关头自主进行处置。
“计算机已经成了真正的决策者,而它也确实精于此道,虽然偶尔还是会发生一些小意外。”人们慢慢地从内心里觉得,智能系统比人更有知识、更加可靠、更有效率、更加公正,交付给智能系统会导致比人类亲自调查、评价、决策、治理更好的结果。人们被这种日渐外在的技术社会结构和“技术的逻辑”俘获之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技术的逻辑”所展示的理性视为理所当然的规律,将被智能化塑造的社会架构、社会治理体系视为理所当然的社会选择。人们努力习惯智能机器的节奏和智能系统所范导的生活,努力习惯生存体验日益丰富多彩、生命经验却日益贫乏的生活方式,并进而在“娱乐至死”的狂欢中遗忘了自己,甚至连“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希望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之类问题,也与自己的主体意识、反思和批判精神一道被“悬置”起来了。
二、“社会排斥”与人的存在荒谬化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社会通行的是市场经济和“资本的逻辑”,通过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的机器生产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生产力发展,但工人受剥削的程度相比农业时代反而愈益深重。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资本的逻辑”无孔不入,机器的广泛使用取代大量的体力劳动,“机器节奏”和“机器时间”大幅提高劳动强度,不断加剧资本所有者和雇佣工人之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权利的不平等,造成雇佣工人相比农业时代更加悲惨的命运。马克思立足工人阶级的立场,考察了工业时代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和劳动异化理论,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工人的物化、异化现象。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私有制下劳动的异化归纳为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即工人同自己生产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