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端午的相遇,比想象中更曲折也更深沉(2)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为什么是五月五日?这就要提到端午文化的另一个民俗渊源:“恶月恶日”。“恶月恶日”指五月五日,早在《夏小正》中有这一日需“蓄兰沐浴、蓄采众药,以蠲除毒气”的记载,说明“恶月恶日”早在夏代就已滥觞。不过“恶月恶日”真正的影响在于其如魔咒般的习俗。五月是毒虫疫病横行的月份,“暖气始盛,虫蠹并兴”,在医疗水平及公共卫生尚不发达的时代,此时出生的孩子本身就不容易存活,同时更会给母亲带来巨大的危险。孙思邈《千金要方》载“凡妇人因暑月产乳,取凉太多,得风冷,腹中积聚,百疾竞起,迄至于死,百方疗不能瘥”,王充《论衡》言:“五月盛阳,子以生,精炽热烈,厌胜父母”,在中医观念中,妇人在产褥期极怕着凉,往往“浓铺褥,遮围四壁,使无孔隙”,这样的状态一旦遇到炎炎烈日,其痛苦可想而知,在漫长的岁月中,这一恐惧演变成集体意识最终固化成习俗,就不足为奇了。
文化中的“扶阳抑阴”与生活中的驱邪禳灾相结合,自然将人们的视线转向药,《夏小正》中便已出现了“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的传统。而这一天采的药也果然有奇效,陈元靓《岁时广记》引《琐碎录》言“五月上辰及端午日、腊日、除日前三日合药,可久不歇气味”,于是五月伊始又成了采药、配药的良日。汉代夏至与五月五日逐渐融合,至西晋“端午”一词首次出现于西晋周处《风土记》时,“端午=夏至 五月五日”这一“端午等式”已基本成型。
这种印记直到明清时期依然强烈,很多地方志往往把端午习俗置于“夏至”这一条目来记录,如明代《绍兴府志》载“夏至……率数十人共一舟,以先后相驰逐”,这一融合过程恰能与寒食节与清明节的合一呼应。
也因此,褪去龙舟的热闹、粽子的香糯,端午的“底色”归根结底还是求一份岁岁平安。薰苍术、饮雄黄、蓄兰沐浴、挂五毒幡、给孩子手臂上系“长命缕”……这些习俗都以祛病除灾为主,而且大多源于比屈原还古老的世界——而屈原与端午的邂逅,在漫长的历史中更像是一场姗姗来迟的意外。

屈原与端午的相遇,比想象中更曲折也更深沉


傅抱石《屈原》
既见屈原:“诗人节”背后的端午再构建
在今人的重构过程中,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被强化,“祛病除灾”的说法被淡化,这一倾向过滤至大众视野,自然形成了端午节为纪念屈原而设的印象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