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学的目光越拉越长(18)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我也写了夹在中美之间的姚简教授,他是我短篇小说《飞来飞去》里的主角。我想说,无论写什么题材,都要做到真实性。
好作家不怕机器人代替
张英: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对你小说的影响大吗?
东西: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是全面性的,但也是概括性的,好像每个作家都可以受到它的影响,好像套在每个稍微特别一点的作家身上都合情合理。对我来说,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只是一种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太强大,吸引我去读这批小说。一看,发现小说中的某些生活与我家乡的生活相似,特别是人鬼不分的那些,在南方乡村,比如湖南、广西,有太多类似故事。这样的相似性让我在写作上有了启发。但不是唯一影响,占比不到百分之三十。
张英:集中阅读你的小说时,我会跟拉美作家的小说联系起来,原因是南方和边疆,那种大自然充沛的元气浩荡,小说的世界像洪流扑面而来,元气十足。精巧的叙事、独特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精准的细节,又有现实感。
东西:这是作家与故乡的关系。印第安的一位酋长说,大意是他踩着路上的尘土就像踩着祖先的骨灰。我是在大地上赤脚走过路的人,每当写作遇到困难或我觉得稍微虚一点的时候,就会想起小时候赤脚走路的情景。中国南方植物茂盛,多雨,民间文化丰富,想象力奇崛,具备产生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的土壤,却没产生这种创作流派,或者说创作方法。当别人写成了,我们再去对照,原来这种方法早产生于民间了。
张英:东西小说的背后,隐藏着三角形:一是对生活足够了解和自身具备的还原能力,二是优秀的文本结构能力;三是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方法。
东西:听你讲突然给了我启发:是不是在写作上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呢?小说家背后有这三点支撑,能形成小说的稳定性?
张英: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在出版社做编辑,编过一本《拉丁美洲短篇小说集》,里面有篇小说《河的第三条岸》,主题是等待,写生活里荒谬的某些片段,让你感到非常真实。后来,余华发表在《读书》杂志的随笔提到过这篇小说,说很喜欢。
东西:虚构出的荒诞的不真实的世界,读者却觉得它就是我们的生活。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就是高手。现在的读者不像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读者,在阅读上愿意追求难度。现在的读者喜欢直白的爽文。一旦这样的阅读成为主流,我们的小说将越来越单一。评论家李敬泽在《回响》研讨会上提出一个观点:复杂的现代生活需要复杂的写作技术去照亮。说得太精辟了。我们今天这种复杂的现实生活,需要小说家用复杂的技巧去描述去照亮。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作家轻易不敢把作品拿出来,拿出来就得有点新东西。像《河的第三条岸》这样的小说,是有新东西的小说。新生代作家的身上还有先锋小说的精神,正是这种坚持保证了作品所带来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