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文学的目光越拉越长(2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张英:《篡改的命》很贴地气,来源于湖南卫视的节目《变形记》吧?两个孩子互换身份和家庭,彼此重新选择,农村和城市不同阶层的家庭互换,在一起生活一段时间。
东西:《篡改的命》的灵感来自我对改变命运的思考。这方面主题怎么写才能有独特的表达?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孩子从出生开始便在教育上竞争,继尔在工作上竞争。好的工作、高收入的岗位就那么多,塔尖,上半部占的是少数人,普通人怎么办?社会有“拼爹”的不良风气,像我这种来自底层的孩子,如果不是通过写作改变命运,我真不知怎么跟别人“拼”,或根本“拼”不出来。写这部小说时,韩国电影《寄生虫》还没出来。小说发表后,有天正跟陈建斌导演讨论剧本,突然看到韩国电影《寄生虫》的新闻。当时我就惊出一身冷汗,会不会这部电影和我的构思一样?如果是只能说是天意,我们的文本不可能互相看见。看了电影才发现虽然主题相近,但表达的方式却完全不同。韩国电影《寄生虫》用了空间的关系,这是很牛的构思,我喜欢。
张英:《篡改的命》这部小说,发表和出版后,围绕故事的真实性,还引发了争议。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偏远地区和小镇小城,穷苦人家送孩子,或让自己的孩子拜富裕些家庭的男女当干爹干妈,企图转运发财,有这样的社会背景。
东西:《篡改的命》表面写城市与乡村的矛盾,核心是关注人的命运,写小人物的无奈,无法选择的选择。阶层固化,贫富悬殊拉大会带来这样的问题,所以国家才加大了扶贫力度。你和我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认可,这个通道是畅通的。但上不了大学的孩子,要么外出打工,要么留在乡村,没有更多机会。这是值得研究的群体,也是值得关注的群体。我和他们有一样的背景,所以对他们的生活感同身受。没有这样背景的读者,不一定能理解他们。有位记者问我,乡村真的像《篡改的命》那样吗?我回问你到过乡村吗?他说到过农家乐。农家乐不是真正的乡村。一位上海读者看完《篡改的命》,跟我说一个水管工到他家修水管,讲好30块,后来给了50块,觉得水管工不容易。这位读者对水管工的共情通过阅读《篡改的命》获得。小说能有这么一点作用,我很开心。
张英:听说余华看了这部小说,给你发了几条类似的社会新闻,城市和乡村之间,差距太大,很多城里人一辈子没去过中西部地区的大山,无法理解那种艰难贫苦。
东西:余华是对现实非常清醒的人,他懂中国的现状。很多作家写着写着,把自己写忘了,把自己写成名人后,觉得中国只剩下名人生活了。他们不知道,在广阔的大地上,有很多我们看不见的生活。余华很接地气,站在平民立场,所以能保持清醒的认知,这点特别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