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不是《中国奇谭》,是不认命的“妖劲儿”(4)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张云:说到这,我个人其实更喜欢“反转”之前那个结局,就停留在小猪妖被不由分说给了当头一棒那里,后面的“反转”看得出,是有意想满足“大团圆”式结局的期待。但从中国妖怪传统来看,第一个结局是很真实的,中国的妖怪一般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典籍中记载的绝大多数妖怪在与人相处时,要么是被人除掉了,要么就是很伤心地离开了。在儒家所谓的正统看来,那些“怪异”的,不被承认的,最后的结局往往都是被消灭了。当然,“反转”后的温暖也无可厚非,两个结局都各有其深意吧。
《中国奇谭之小妖怪的夏天》剧照。剧中小猪妖被大圣“打死”。
新京报:通过这部动画,不少网友称“看到了不一样的妖”。这也侧面反映出,许多观众是以这部作品为契机开始去接触不带“滤镜”的妖怪。而说起“妖怪”,很长时间里人们会将“妖精鬼怪”连用,你在此前的研究中曾对此做过辨析,可否再和读者分享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
张云:“妖怪”一词是先秦时代的儒家在天命思想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而后,汉朝董仲舒在古代天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灾异说”等思想。他指出天与人相感应, 君主有德天降祥瑞,君主失德天降灾异。在古代,常常把一些当时知识水平不能理解的反常现象、自然灾害等视为“妖怪”。总而言之,在中国古代,妖怪是各种灾异之统称。比如《左传》中说:“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民反德为乱,乱则妖灾生。”
第一次对妖怪进行精确定义的,是东晋的干宝。干宝在《搜神记》中明确提出:“妖怪者,盖精气之依物者也,气乱于中,物变于外,形神气质,表里之用也。本于五行,通于五事(貌、言、视、听、思),虽消息升降,化动万端,其与休咎之征,皆可得域而论矣。”干宝认为,妖怪是阴阳元气所依附的物体,因为元气在物体内紊乱,发生了变异,物体放在外形上也发生了变化。形神气质,是外表和内在这两种要素在物体上的作用体现,它们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本源,与容貌、言谈、观察、聆听、思考五种事情相联系。虽然它们消灭、增长、上升、下降,变化多端,但它们在祸福的征兆上,都可在一定的范围内加以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