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唐僧这样的“野味”,为啥妖怪们最心仪的做法是蒸了吃?(3)
2024-06-15 来源:旧番剧
不过,它们都是作者用来设置情节动力的妖怪,并非“野味”,也就不能表明作品的饮食倾向。细究起来,这些妖怪倒是食用野味的,只不过它们的食谱颇为怪异:一,它们的“野味”主要是同类,如第二十回黄风怪让虎先锋巡山以便“拿些山牛、野彘、肥鹿、胡羊”,第五十一回中独角兕大王(青牛精)吃的是“蛇肉、鹿脯、熊掌、驼峰”,更惊悚的是第三回请牛魔王等“六王赴饮”,竟然“杀牛宰马”,作品设定的逻辑似乎是成精的动物便可以未成精者为食,甚至不管它们是不是同类;二,它们心目中真正的“野味”反倒是把它们当作野味的“人”——不只是唐僧这样被认为有特殊功能的人,而是所有的人,比如第十三回唐僧“初出长安第一场苦难”中,寅将军抓住了唐僧与随从,于是“呼左右,将二从者剖腹剜心,剁碎其尸。将首级与心肝奉献二客,将四肢自食,其余骨肉,分给各妖”,最后还形容说“真似虎啖羊羔,霎时食尽”,这个比喻中的“虎”有些奇怪,因为寅将军本就是虎精,但将唐僧的随从比作“羊羔”,却实在是将人“野味”化的表述。
这一点从寅将军“捕捉”唐僧等人的描写也可看得出来:“忽然失足,三人连马都跌落坑坎之中。三藏心慌,从者胆战。却才悚惧,又闻得里面哮吼高呼,叫:‘拿将来!拿将来!’只见狂风滚滚,拥出五六十个妖邪,将三藏、从者揪了上去。”这一过程恰恰是《水浒传》中所涉及人间猎户捕猎野味的典型图景,只是主客的位置发生了反转。
其实,《西游记》也写了人间的猎户,如乌鸡国太子出城打猎与人间猎户进犯花果山,但均未详写其食物。展现野味的是双叉岭的刘伯钦,他宴请唐僧时主食便是“几盘烂熟虎肉”,后来“铺排些没盐没酱的老虎肉、香獐肉、蟒蛇肉、狐狸肉、兔肉、点剁鹿肉干巴”来“陪着三藏吃斋”。将此与《水浒传》相关情节对比,会发现有一个关键的不同:后者多次写到打虎,但武松、二解及李逵打虎之后,并没有人想到打死的虎是一味食材;而在这里,刘伯钦本来就要“寻两只山虫食用”。从这一不同亦可看出端倪,即作者为了表明书中之人并非凡俗之人,便要在更大程度上来夸饰其勇猛,以致老虎这样通常不在人类野味食谱中的猛兽都成了盘中餐。而且,与前文对妖怪的讨论联系起来看,会发现作者对这样一个吃野味的猎户的设计似乎有些游移,在刘伯钦拖死虎回来后,作者特意写他叫“小的们何在?
”出来的家僮“都是怪形恶相之类”,这与后文叙述妖怪时的常用设定非常相似——作者似乎在暗示他与妖怪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