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心:《读书生活》所呈现的1930年代的“小市民”生活(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然而,即使他愿意牺牲自己的自尊与人格,他的工作就会安稳吗?当他把自己的决定告诉朋友时,朋友以嘲笑的口吻回应了他:“你真是婆婆妈妈的,你未免在杞人忧天了。在这样的时势,有了今日,你还能肯定有明朝么?得过且过罢!一切都要‘马马虎虎’,何必这样认真呢?人生是求快乐的,能快乐一天,就是一天,不要快乐中去想愁苦事,一切就快乐了。哈哈!节俭,连娘姨都不用省几个钱存到银行去罢!中国人开的银行倒了好多家,外国人开的也倒了啊!辛辛苦苦储蓄的几个钱,送到那里去,那才不值得呢!并且,现在的金融方面变动得太厉害,我们都是生意场中人,难道还不明白吗?今朝你存在银行里明明是一千元,你能保明朝不变为五百吗?哈哈!老弟!你还是不要想心事,得快乐时且快乐!啊啊,还有:时时要你的脾气放好一些,如果对于嫂子个人自然应该遵命才对。
假若说脾气好,就不会失业,那也完全是说谎。失业不失业,现在连‘本事’都不能决定的,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也一样要被老板撵出门,因为老板生意要关门,你有‘本事’,你对人和气,那有什么用处?所以,像我们这类小雀子,饿死就是饿死,能吃得饱一点,就不要想心思,还是穷开心的唱它一支歌罢!”
《读书生活》把周方的两段对话刊载在显要版面。编辑旨在以此说明两个家庭的自杀对上海小市民有着重要的意义。他们在两场悲剧中看到自己也有可能遭受同样的厄运。《读书生活》将重点放在工作的稳定性上,并将此与家庭的延续联系起来。小家庭的一家之主由于肩负养家的责任,沦为职场上的人质,他们将自己不但抵押给了工作,也抵押给了市场。这并不是说,传统意义上男性的自尊与独立人格已经不重要了。周方跟亲友的对话说明,当经济进入艰困时期,中产阶层节俭与勤奋的美德是不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的。无论自己的将来,还是家庭的幸福,个人都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都无能为力。
周方写给编辑的信不仅仅是对两个家庭的自杀的回应,其中对生命与死亡、责任与能力的讨论,直截了当地指向当时经济体制下上海中产阶层的惨淡前景。投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中产阶层的经济美德是否足以维持一个小康之家?答案是不能,在现有的经济逻辑下,小市民们即使努力工作,也无法获得社会回报。如果勤奋、节俭的美德于事无补,那么普通的市民要如何自处呢?春天的小雀子如果最终会被寒冬的风暴吞噬,那么小市民们怎样才能挣脱这样的悲惨命运呢?在经济动荡的30年代,作为丈夫与父亲,一个人要怎么办,才能让自己的家庭免于冻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