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文心:《读书生活》所呈现的1930年代的“小市民”生活(4)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编辑们继续写道,读书识字依然是少数受教育者才具有的能力。然而,即使在这些少数人中,由于本身生活环境所限,仍然有相当数量的人没有机会持续阅读报刊。这些人包括许多上海的小市民——成千上万受雇于上海各行各业的职员和学徒,他们都被学校的铁门挡在外面。编辑们进一步指出,这些人对知识的渴望远远超出了精英阶层的想象,然而他们只在下班后才有时间读书。这些人希望获得“与实践相关的知识”,让他们“打开自己的眼睛,觉醒自己的意识”。随着觉醒,这些人才能“选择自己的道路”。
编辑们解释说,阅读最终是要帮助职员和学徒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命运。换而言之,阅读本身不是目的,阅读必须与为美好生活的奋斗结合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出版物都能满足小市民的这一需求。他们需要有效的指导,来帮助选择适当的读物,这正是《读书生活》所要起到的作用。除了推荐合适的读物之外,《读书生活》也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编辑们把自己视为“认真和诚挚的学校教师”,把小市民读者群视为学生,读书是为了改善生活。
《读书生活》希望把杂志办成一个正规学校以外的教育园地。它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学校,在任何时候,读者们只要拿起杂志,就可以将工作现场变成教室课堂。不同于学校的讲堂,在这个教育园地里宣讲的并不是那些能说会道、知识渊博的学者,而是被迫辍学的、“沉默的大多数”。杂志的文学版面都用来刊登读者的投稿。《读书生活》鼓励读者“用他们自己生活的语言和体验来表达思想和感情”。这些来稿所呈现的共同体验,将《读书生活》的读者们联系在一起,组成一个共同体。
每期杂志有20多篇文章(6万多字)。基于杂志的宗旨,《读书生活》将其内容分为大约10个主题,其中包括社会评论、新闻分析、新书书评,此外还有自然科学与社会哲学领域的文章,这些内容使杂志具有了相当的严肃性。杂志还接受读者的投稿,可以是自述,也可以是小说。这些故事活灵活现地描述了小市民的生活。最重要的是,这份杂志还设有《读者问答》栏目,延续了李公朴在《申报》主持专栏时的做法。在这个版块,读者和编辑持续展开对话,共同推动讨论。
危难中国
以1935年5月的《读书生活》为例。艾思奇已经在《读书生活》上发表了六七篇关于本体论的系列“讲话”,最新的这篇题名《天晓得!》。艾思奇把“天”与“人”对立起来,宣称意识是人类历史和过去经验的产物。按照艾思奇的观点,天“并不晓得,尽管古训不这么说”。知识和意识是人类在活动中逐渐产生的。艾思奇继续写道,由于许多知识来源于经验,所以如果使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来勤奋地积累,人类可开发的知识就是没有边界的。以当前巨大的经济衰退问题为例,一个人如果采取科学的分析方法,便不难明白这完全是人类而不是上天的错误。经济萧条并不是运气使然,而是人类的行为导致了工厂关闭、雇员失业。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