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的组织韧性:重构全球供应链抗风险的系统能力(2)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类似疫情大流行的社会灾难,还会以不同形式出现。而地缘政治冲突和恶化的气候环境,已经成为造成世界经济动荡的常驻力量。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全球供应链将一直受到“三体”问题困扰,即商业环境在恒纪元(有序)和乱纪元(混乱)之间频繁切换。因此,旧式全球化中培养出来的抗干扰方法用起来就会左支右绌,显得捉襟见肘。
组织韧性的研究显示:像皮球一般的缓冲复原能力,以及像动物休眠或迁徙一样的环境适应能力,仍然有其应用范围。不过,其前提是:环境变化有着周而复始的稳定规律。当环境出现“三体”中“乱纪元”抽搐式摆动时,企业会发现,无论向哪个方向看去,都不太可能有友善的选择。萨尔斯瓦斯(Saras Sarasvathy)称之为“泛风险环境”(isotropic uncertainty)。这时,企业就需要用创变和制造行动效果的逻辑(effectuation logic of entrepreneurship)去开发组织韧性。创变鼓励组织成员突破过去的思维方法和行动习惯,善用泛风险环境中出现的变异现象,主动行动,升华自我认识,重构商业模式。
本文综合分析组织韧性研究中的复原能力、适应能力和创变能力。我们着重讨论如何在混序和泛风险环境中运用创变能力,进行全球供应链新设计。考虑到中国企业国际化都必然受到上述三股力量的影响,本文对中国企业再全球化战略有着直接的价值。
全球供应链的内置缺陷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达到鼎盛阶段。相对于商品在全球普遍流通的市场繁荣景象,供应链则是隐藏在背后,居于经济活动基础层面的幕后功臣。追求跨国范围的规模经济和成本效益是全球供应链的初心。它以效率为首要目标。这也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内置缺陷。
大多数供应链网络都是为提高效率而设计的。例如:
1.布置复杂且相互关联的供应基地。
2.早期就允许供应商设计参与。
3.推广精益/准时生产系统。
4.实施全球采购、供应整合。
5.设立跨国代工、世界工厂等。
这些全球化的设计,试图解决长期困扰产业供应链的“瓶颈问题”。它有可能是由材料短缺、工厂关闭、航运延误、港口拥堵等因素造成的,阻碍了市场迅速达到供需平衡。全球化给跨国企业提供了更多解决问题的选择。通过跨国、跨时区的统一调配,供应链的“瓶颈问题”得以舒缓,全球范围内的规模经济和低成本效益支持了跨国公司的高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