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健康】多边合作促非洲实现卫生公平|中国投资(3)
2024-09-29 来源:旧番剧
中国参与非洲多边抗疫合作的历史溯源
中国跟非洲国家有着更相似的命运和对全球卫生合作的需求。例如,通过国际社会的帮助与自身努力,中国国内取得了抗击疟疾显著成效,故而长期与非洲国家、发达国家或多边机构开展非洲抗疟三边合作。但由于刚从多边机构的受援国队伍中“毕业”,且中国对非医疗卫生合作长期以双边渠道进行,因此较少通过多边形式。有研究估算,2007至2017年间,中国对多边机构提供的卫生发展捐助仅占8.2%。
2014至2016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期间,中国对非医疗卫生合作出现由临床医疗到公共卫生的转向,既而更加系统地参与多边抗疫合作。
当时,中国先后向世卫组织和非盟各提供200万美元现汇,又在联合国应对埃博拉疫情多边信托基金成立之初捐款600万美元。作为抗击埃博拉的最主要基金项目,该基金收到46个捐赠方的共计1.6亿多美元捐款,而中国的捐款额共为1100万美元(表2),仅次于英国、瑞典和德国。
中国参与非洲多边抗疫合作的特点
倾向于与联合国主要机构合作,对新型多边机构的参与较少。诉诸于公认的全球卫生权威利于确保合作质量与有效性,但有所局限。一方面,由于缺乏核心领导力,联合国存在多个平行的抗疫平台,例如中国在此次疫情中尚未参与的联合国多边信托基金。另一方面,全球公私伙伴关系等新兴力量不容忽视。例如,GAVI是COVAX的共同组织方之一,但中国对GAVI的捐助仅始于2016年且额度较小。此外,世卫组织还与全球基金、国际药品采购机制等开展新冠诊断、治疗与卫生系统的合作。但中国于2014年才停止接收全球基金的援助,因此话语权较弱。
政府主导,非政府力量逐渐加入。中国对非医疗卫生合作向来由政府主导,但也存在私人部门或其他社会力量的介入,然而非政府力量鲜与多边机构互动。但在此次疫情中,一些中国企业在短期援助与长期能力建设上扮演积极角色,在提供充足资源保障的同时开展灵活、迅速的合作,而中国疫苗研发企业也开始加入到疫苗合作中来。
偏好直接、快速的疫情应对方式。中国更倾向于针对具体国家进行合作,而这些针对性项目往往更加迅速、透明。中国也更易通过中非合作论坛等已有机制进行合作,形式包括中国较为擅长的现汇、物资援助和基础设施建设等——这是中国在非洲国家抗疫合作中的优势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