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力量:跨越地球对径点的中拉科幻文学
2022-11-04 来源:旧番剧
想象的力量:跨越地球对径点的中拉科幻文学 原创 范轶伦 中拉智讯 收录于话题 #书评 54个内容
2019年,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明确,要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活力,创造更多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性成果,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科幻是科学与文学融合的结晶,是最具有代表性和感染力的科学文化表现形式。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科幻在中国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文化现象之一。2015年,刘慈欣凭借《三体》斩获世界科幻最高奖“雨果奖”,成为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人,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粉丝。2019年国产幻大片《流浪地球》以46.88亿元的票房位居中国电影票房第四位。海内外的认可和市场的积极反馈,催生了“科幻产业”的概念,并吸引了大量的媒体关注和资本投入。在国家层面上,科幻产业也获得了高度关注和扶持,2020年8月,中国国家电影局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发布了新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倡发展完整的科幻产业体系,促进科幻文学、动画、游戏等资源的转化。
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和中国的经济政策的调整,拉美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逐步上升。习近平主席指出,拉美地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参与方。截至2020年,“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已扩展到19个拉美国家,占34个拉美国家的56%。当中国与拉美之间的经贸合作不断纵深推进,加强两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愈发具有战略意义。随着“三体”系列畅销世界,作为近年来海外文化输出中最亮眼的名片,科幻是否也可开启中拉两地的文化交流新机遇呢?笔者将从传播与研究两个维度进行探讨。
学界对于中国和拉美主流文学的比较研究,已经有相当丰赡的成果。而科幻文学领域,还是一片有待开垦的处女地。对于科幻究竟是什么,英国学者安迪·索耶(Andy Sawyer)曾提出过一个颇具启发性的观点。大多数研究,都倾向于在早期文本中寻找出特定的“起源”,然后追溯其发展和变形,从而概括描述出“科幻”作品所需要具备的特征。索耶则建议换个角度,把科幻作为一种“回应”:在任何时候、任何文化是否都会对以下想法做出“回应”,即,科学技术以及科学技术能改变世界的猜测共同促成了一系列实际的变化。
以此反观中国和拉美,科幻在两地皆诞生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萌芽期,深刻地参与了两地的现代化进程。两国的知识分子都曾将科幻视为开启民智、进行科学教育的手段,而在相似的殖民危机之下,科幻也履行着谋划未来、针砭时弊的职责。中国科幻诞生于晚清,百年间经历了了多次起落,在今日终于迎来了蓄力发展的黄金时期。与之相似,科幻在拉美也常为政治时局所左右,在高潮与低谷间发展出了独特的生态。18世纪开始,原型科幻作品在拉美出现,而在19世纪的拉美现代主义文学中,也能觅得一些科幻的踪影。到了20世纪60年代,拉美文学大爆炸,幻想文学和魔幻现实主义盛行,科幻小说迎来了在这片南方大陆的第一个黄金时代,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和古巴涌现了许多优秀的科幻作家。然而进入70年代中期,拉美地区出现大规模的政治动荡和经济危机,出版业保守之风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