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力量:跨越地球对径点的中拉科幻文学(3)

2022-11-04 来源:旧番剧
科幻之书》(2018)等引进的选集中,也对拉美科幻有一定篇目的介绍和展示,《科幻世界》杂志亦有零星的篇目译介。总体而言,拉美科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陌生的存在,与英美科幻的主导地位自不可同日而语,甚至与同为“小语种”的俄语、德语、法语科幻相比,中国读者的熟悉程度都弗如远甚。

想象的力量:跨越地球对径点的中拉科幻文学


萨曼塔·施维伯林的科幻小说《侦图机》中文版封面
而得益于引进的大量拉美文学作品,中国的科幻作家对拉美并不陌生,也许同属“第三世界”阵营的“革命友谊”也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了其与拉美的心理距离。尽管两地的科幻创作几乎没有直接的交流,但并不影响中国的科幻作者在笔下想象这片大陆的历史与未来。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拉美的形象就频频出现于中国科幻创作中。老一辈作者曾亲历红色年代,对“第三世界”怀抱着强烈的国际主义情怀,这在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1979)中得到了鲜明的印证;而将拉美描绘为神秘、充满异国情调(exotic)的土地,亦是常见的笔法。周隆潇首发于1991年的短篇小说《南美密林遇险》就是个中典型;到了刘慈欣、韩松这一代作者那里,这种想象依然在延续,但作品本身已更向内聚焦于中国自身的民族复兴与现代化诉求。尽管如此,他们的视野中依然包含了广阔的第三世界版图,例如韩松的《在未来世界的日子里》(1998)和刘慈欣的《地球大炮》(2003)。
当然,并非每个时代的中国科幻作品都对拉美形成了某种统一的、共识性的想象。2000年以后,随着不同代际作者的涌入,对拉美的刻画也日益多样化。马伯庸的《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2007)虚构了殷商遗民“殖民”玛雅的历史,却表达了作者对于殖民主义的反思。相较其自反性(self-reflexivity),网络作家笔下的拉美故事,多为“穿越爽文”套路,例如孤独麦客的《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2013-2020)、巡山小老鼠的《重生南美做国王》(2017-)等。除此以外,典型例子还有宝树以玛雅天文学为背景的《天象祭司》(2019),索何夫讨论哥斯达黎加的古印第安文明的《毁灭之种》(2018)等等。刘慈欣在《三体:黑暗森林》(2008)中,还以委内瑞拉前总统乌戈·查韦斯为原型了塑造了面壁者雷迪亚兹,其铁腕作风令人胆寒,悲剧结局也让人扼腕。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