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力量:跨越地球对径点的中拉科幻文学(6)
2022-11-04 来源:旧番剧
以笔者粗略的认知,有志于探索中拉科幻的学友,可关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科幻小说在两地产生的共同机制;其二,科幻与两地本土文类,如志怪、幻想文学(la literatura fantástica)的关系,以及孵化出的独特样貌,如“科普型”科幻;其三,以科幻为透镜,中国和拉美如何相互想象。前文粗略梳理了中国科幻作品中的拉美想象,而拉美作者是否也在科幻中想象中国呢?众所周知,博尔赫斯痴迷于中国文化,在作品中也多有想象与指涉,但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幻作家。更多的作者与文本需要挖掘,若博尔赫斯之后再无作者“想象”中国,则更证明了中国文化在拉美接受的滞后与不足。最后,科幻在中拉两地的“城乡”属性。科幻在拉美被视为一种“都市文学”,从18世纪到当下,科幻创作最兴盛的地方都是大都会,例如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墨西哥城。
而在今日的墨西哥,科幻创作正悄然从“都市”扩展到“边境”:近几年颇有话题性的“美墨边境科幻”(borderline SF),将尖锐的触角延伸到了移民、劳工、身份认同等议题。而科幻在当代中国,走的似乎是相反的“城镇”包围“都市”路线,以刘慈欣为代表的作者群,很多并非栖身大都会者,但近几年来,科幻创作资源已愈发向全国几个重点城市集聚。
中国和拉美科幻的比较研究潜力巨大,也颇有难度。无论从上述哪一个问题入手,都需要深入挖掘两地的科幻原始文本。而横亘在眼前的首要问题,就是文本的“稀缺”。目前,从中文图书馆里找到一部早期拉美科幻小说文本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反之亦然。此外,从中文翻译成西文的作品和从西文翻译成中文的作品同样数量极其有限,少到无法支撑起足够的样本库。由此引申出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语言。对于没有目的语言阅读能力的研究者来说,便只能借助英语作为中介语言,但这样一来,他们所能接触到的文本范围就便会大大缩小。这个问题,其实已经显现在海外的中国科幻研究上。由于语言局限,许多研究者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已有翻译版本的作品,而这些经过人为选择,被编者、译者等价值观所过滤后的文本,很难还原出中国科幻的完整生态。第三,尽管“拉美”常常被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论述,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拉美国家的历史和文化,以及彼此之间的政治和制度差异可以被忽视,而对于没有拉美区域研究背景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挑战。
历史上,很多大国崛起的过程都伴随有大规模的科幻兴盛现象,映射将超现实的想象蓝图变为改造现实的科技与社会变革的实践过程,例如超级英雄电影之于美国,科幻动漫之于日本。作为反映科技时代变革的一种艺术文化形式,科幻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最初的文学范畴,而成为了一种激发想象、引领创新的文化现象和思维范式。站在科技兴国与文化强国的交叉点上,中国的科幻事业正迎来快速发展的契机,对增强全民族文化创新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软实力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