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人在意真正的“国漫”(4)

2022-11-04 来源:旧番剧
但事实上,正是在这个中国动画走向极致高光的时间节点上,危机也萌生在吹来的南风里。
80年代末,广州、深圳等城市陆续成立了一大批为国外厂商代加工的动画公司,所开出的薪酬是当时上美厂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时任厂长的周克勤曾惋惜道,自1986年至1989年,上美厂外流人才近百人。
伴随动画和动画设计的人才流失,上美厂不可避免的遭遇了创作人员结构断层,生产能力下降,经济滑坡。
而这个趋势是所谓的“市场化改革”也无力阻挡的,甚至雪上加霜。伴随统购统销的取消,自产自销、自负盈亏,彻底被拉入市场化浪潮的上美厂不仅需要与拥有中央电视台发行和放映渠道的央视动画部竞争,更要与风靡中国的日本动漫竞争——
1980年12月,中央电视台引进《铁臂阿童木》黑白版,拉开大陆引进外国动画的序幕。此后20年间,日本动画走进中央及地方电视台,《哆啦A梦》、《圣斗士星矢》、《灌篮高手》、《名侦探柯南》等动画成为一代青少年的童年回忆。

没人在意真正的“国漫”


面对竞争,长期代表着国漫生产力先进方向的上美厂,曾经做出过非常“堂堂正正的正面回应”,分别在1999年和2001年倾全厂之力制作出《宝莲灯》和《我为歌狂》两部好评率极高的作品。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这两部作品的情感越来越倾向于悲壮。
首先在成功的方面,《宝莲灯》率先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制作模式,采取先配音再根据配音效果进行动画设计,并且邀请姜文、宁静、徐帆、陈佩斯等一众明星参与动画录音,在“商业化运营 商业化制作”的双轨思路下最终票房达2900万,称得上是上美厂面向市场化制片收获的巨大成功。
而相当一部分的观众因为动画记住历经磨难、劈山救母的沉香,以至于沉香几乎取代了原本神话中“二郎神”的角色,成为公众心中“劈山救母”的唯一代言,也足见动画的社会影响。
在《我为歌狂》的制作中,上美厂更是全面拥抱市场。校园青春动画结合胡彦斌、灵感乐队、五彩精灵等歌手和乐队演奏的流行音乐,在当时幼儿向的国产动画中,显得独树一帜。而17岁的胡彦斌也凭借动画音乐大碟60万的销量,一跃成为青少年心中的一线流行歌手。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