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中国传统社会民间信仰之考察(10)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其次,佛、道二教的出现,特别是佛教自外传入及其中国化、民间化,其神明信仰与仪式象征为广大人民所崇奉并依为精神依托,民间信仰因此提高自身层次,对民间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从唐代开始官方推行儒释道三教并重政策,宋以后三教兼习、合流日趋发展,都为民间信仰注入新的活力,至明清形成三教融混而成为民间信仰的主流形态。
再则,据《左传·成公十三年》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是治国的头等大事。据《礼记·曲礼》记载:祀又分为正祀与淫祀。正祀当属于官方或正统宗教之体系,而淫祀从其主体言当属于同官方宗教相对立的民间信仰(或民间宗教)。宋代以来祠神之兴盛与官方对它的封赐措施,曾成为制约国家政权与地方社会相互关系之必不可缺重要环节。
四、西方基督宗教
冲击下的中国民间信仰
中国封建社会到了晚明出现一大变局,即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向中国传入独尊上帝一神的基督宗教以图征服中国传统宗教,于是佛道二教与民间信仰都遭到了严重打击,统统被扣上“迷信”贬词而受全面批判。“迷信”一词本在魏晋以来的汉译佛经和中国佛典中已偶尔出现,但那都属于佛经格义而作宗派哲理的阐释。它未见于中国古代传统文献之中,如东汉的无神论代表作——王充《论衡》就未曾出现过此词。从正祀与淫祀之对立(即官方宗教同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之二分)关系看,至少在明代万历以前还未出现有用汉语“迷信”一词以界定“杂祀”或“淫祀”的性质。西文中虽已使用Superstition,但也未以汉文“迷信”译之。现有不少论著指出中国民间信仰之被定为“迷信”,乃始于20世纪初某些报刊对中国多鬼神信仰或巫术行为仪式的批判中出现。就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文献记载,应该说在清初的“中国礼仪之争”中就已较为广泛用“迷信”一词以批判中国佛道二教和民间信仰了。
1.“中国礼仪之争”的引发
“中国礼仪之争”出现于明末清初,它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利玛窦入华传教之1582年(万历十年)至1630年(崇祯三年);第二阶段是从1630年至1721年(康熙六十年)。从广义说,由利玛窦入华传教始至1939年罗马教廷宣布废除中国礼仪禁令止,历经350多年的历史;而从其狭义说,则是从1603年(万历三十一年)至1721年(康熙六十年)。礼仪之争溯其源当缘起于耶稣会士利玛窦之对华传教所采取的“补儒辟佛”方针。天主教会在对华传教过程中对中国祖先崇拜及其祭祖仪式应采取什么态度,是教会内部争论最为激烈的问题。1603年传教区神长利玛窦对中国礼仪问题发出文件,认为祭祖仪式“大概不是迷信”,或“不能认为有明显的迷信色彩”,对祀孔仪式则可以让中国教徒遵行。此一决定为大多数入华耶稣会士所接受,但不久利氏于1610年就病逝了。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