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人类的我们,是如何彼此相关的?|城市问题读书笔记(上)(10)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18
郊区化出现的问题不仅于此。在不到一代人的时间里,种种弊端尽显。杰夫·斯佩克等人所著《郊区国家》总结了若干种可能贻害更久远的问题。
不幸的是,这种种族隔离的模式具有自我延续性。一个在这种单一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很难对来自社会另一阶层的人抱有同情心,也很难融入多元化的社会。“其他人”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外人,他只在被认为夸大的电视节目中才见到过。人们的居住环境越相似,越安全,他们对不同的人或事物的理解就越少,对围墙之外的世界也就越漠不关心。这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穷人们对中产阶级也是知之甚少,他们坚信那些人同自己根本就不是同类,对他们的痛苦更是置若罔闻。安德鲁·杜安尼,伊丽莎白·普雷特-兹伯格,杰夫·斯佩克《郊区国家》
19
在中国,即使没有纯粹的郊区化城市出现,但这样的“以邻为壑”的问题也已经开始显露,并且表现得更加凶猛。在《郊区国家》中,作者们将郊区出生的新一代中产阶级儿童称为“尽端路儿童”。
我们更熟悉它的另一个名字,“巨婴”。
郊区宽阔、安全、绿茵覆盖的场地适合孩子们玩耍,这也是好处。那么有什么是对孩子不好的呢?那就是,孩子们在郊区失去了行动自主权。在郊区,各种活动场所都被分隔独立开,彼此的距离要用汽车里程表作为衡量。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个人行动的范围最远也不会超过住宅区边界,就连当地的垒球场,也经常是孩子难以独立到达的。结果就产生了一个新事物——“尽端路儿童”,这些孩子就像囚犯一样生活在绝对安全却又毫无挑战的环境之中。或许,在孩子 5 岁之前,这样的情形还可以接受,甚至有人正希望如此。但接下来的 10 年、12 年间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孩子们会一直依赖成年人开车带他们到各处去,这样一来,儿童、青少年就没有机会通过实践使自己成熟起来。跑出门去打一桶牛奶这样简单的家务事,他们不能做;骑自行车到玩具店去花掉自己的零花钱,他们不能做;
妈妈上班时突然出现在她面前,他们不能做;步行去上学,他们通常也做不到;甚至过去孩子们临时拼凑起来举行的棒球比赛,也成了历史,因为家长们为了在约好的时间接送每个拼车的孩子,不得不像军事管理一样进行精确安排。孩子们的自理能力仍然停留在婴儿时期,什么都要依赖别人。他们既失去了创造多彩生活的能力,也被剥夺了自己判断与选择的机会。郊区的家长常常会给孩子零用钱,以此鼓励他们的独立意识。“喜欢什么就去买什么吧!”他们说。而子女就会说:“谢谢妈妈,什么时候开车带我去趟购物中心呢?”安德鲁·杜安尼,伊丽莎白·普雷特-兹伯格,杰夫·斯佩克《郊区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