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启蒙尝试:以同情超越理性(4)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毫无疑问,卢梭随性创作的经历及其多元化的写作体裁、激昂澎湃的文风,给人留下浪漫的柏拉图主义的深刻印象。但事实上,卢梭的浪漫主义体现了一种在想象力中以理性还原与建构事物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卢梭试图以同情启蒙时,不仅以浪漫主义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同情,还十分重视如何合乎理智地实现启蒙。这可以从他试图接近自然、揭示人类的本真面目,以及“说出真相”、“还原事实”的意图中得到体现。但是,卢梭并没有意识到,在他尝试以理性的方式来描述一幅浪漫唯美、激动人心的社会新画面时,往往会在现实中促成非理性的结果。因为一般读者能够直观接受的是其著述中所呈现出的充满激情的画面,也最容易把握他所要阐释的核心问题——情感尤其是同情在改变社会不平等状态的重要作用。卢梭每一句理性的解释,仿佛都在为激情至上提供正当性依据,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感情用事”也因此有了最佳的辩护理由。
他对良知与理智的强调往往被湮没在人们对改变现状的迫切诉求以及满怀希望的激动心情当中。同情与理性之间的必要联系,就这样被为求目的而不计代价的“美好愿望”所割裂。当源于艺术之美的浪漫主义遭遇以冷酷的权力为核心的政治,两者的结合不一定会带来唯美的结果;卢梭的美好的政治理想在涉及利益重新分配的现实政治中,并不一定会产生所谓的“神圣同盟”。以同情来启蒙的浪漫主义诉求,尽管试图摆脱启蒙运动的理性霸权、发出更具冲击力的革命号召,但事实上更加容易产生不稳定、不可控的政治结果,事与愿违的结果又会在社会中造成巨大的心理期望落差。可以说,实践以同情启蒙的浪漫主义诉求就像去采撷一朵“带刺的玫瑰”,如果缺乏理性的风险评估和必要的谨慎保守,便会付出血的代价。
三、启蒙同情的道德人格与政治理想
启蒙同情是指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为了弥补启蒙理性精神的缺陷、纠正理性诉求的认知误区,思想家所提出的用以启迪人们心智、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情情感。卢梭显然不甘心只停留在向人们描述同情的最纯朴状态的层面上。他对同情寄予了厚望——期待同情可以引起人们的仁爱行为。卢梭通过把行动的意义赋予同情,向人们勾画了以启蒙同情实现正义诉求的理想宏图。这一理想宏图有两个具体的目标:一是塑造一个具有自然的良知禀赋和独立自主意志的道德人格——爱弥儿。爱弥儿与生俱来的同情情感是形成良知的基础,同情还能够抵消由自爱发展而来的对利益的依赖;二是建立一个基于社会成员普遍同意的政治共同体。腐化而堕落的现实社会已令卢梭彻底失望,因而他尝试在理论上铺垫另一条从自然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理想路径。公意(general will)就是人们在这条道路上的启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