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学校长成“村庄”的样子,遍地生出让人扑腾探求的渴望(7)
2023-06-03 来源:旧番剧
从“小琴房”到“音乐厅”,因为舞台在那里
徐熙是到青浦平和进入室内乐社团才开始接触小提琴的,那年他7岁,相较而言,初学的年龄有些大了。而这个“六一”,三年级的他已经自信从容地站在学校的图书剧场音乐厅中央,表演小提琴独奏。而他的音乐梦想在第一次看到图书剧场的音乐厅时就被点燃了。
小小的徐熙知道,那里将是他的舞台。他对室内乐团负责人缪苏老师说,他想到图书剧场表演。之后他的努力证明,这并不是孩子的一时兴起。
徐熙向学校申请了给学生准备的“小琴房”,每天刻苦练习,常常向老师请教,交流对音乐的想法。他要站上梦想中的图书剧场舞台,从艺术中心一楼的教室,慢慢到4楼的教室,再到登上他梦想舞台,他只用了三年。
“美不自美,因人而彰”。通过表演表达在剧场共情的“场效应”里获得的反馈与激励,会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欲望。图书剧场像梦一样在那里,仿佛一座灯塔,吸引和激励着爱音乐的孩子,一点一点阶梯式地成长。
剧场共情的“场效应”同样激发探知与思考,在“低年级绘本故事会”上,孩子不止读绘本,同图书馆老师们一起,他们在随意、放松的状态下,参与到故事的情境表演中,并尝试自主策划剧本内容。
当学习场景可以随心切换
戴维·索恩伯格在他所著的《学习场景的革命》一书中,将人类自原始时代开始至今的学习场景概况为四类——“营火”、“水源”、“洞穴”和“生活”。图书馆是一个复合型的学习空间,如何才能生发出不同的学习场景,让阅读与思考如入“洞穴”般沉浸,让灵感如“水源”般流淌?
整个图书剧场好像会呼吸的生命体,大大小小的孔洞就是有机的呼吸口。拾级而上,缓缓到达图书馆的顶层中心,这里仿佛柏拉图的“洞穴”,光从穹顶天窗倾泻而下,整个空间充盈着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庄严而静谧,消弭一切干扰,极致而纯粹的沉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