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只愿意活在对香港电影的想象里?(11)

2023-07-08 来源:旧番剧
我记得陈先生讲过,他出生在上海,大概1950年代才到香港,这其实也是大时代的一个小小的注脚。陈先生的经历跟王家卫导演是类似的,王家卫也是在上海出生,在香港接受教育,在香港创作。这从一个侧面也表现出沪港两地的联系对香港电影巨大的影响,包括到后来王家卫这些新浪潮的导演。

为什么我们只愿意活在对香港电影的想象里?


《上海之夜》
就以陈先生参与创作的《上海之夜》为例,以徐克为代表的年轻导演,有一种向中国电影传统致敬的意味在里面。大家如果看《上海之夜》的话,影片最后一个镜头,主角离开上海到香港去,画面出现了“上海再见”的字样,其实也有这样的意味在这里面。 不知道当年陈先生编写剧本的时候,是不是有这种意识,还是说徐克表达了他自己的想法在里面?
我先回答一下新浪潮的问题。一般人说新浪潮,1978年也好,1979年也好,到1981年、1982年结束的短暂时期,这个叫新浪潮,主要导演都是年轻导演,要么从国外回来,要么从电视台刚刚出来,拍一点跟当时主流不一样的电影。当时主流创作者都是在片场长大的,还有一些是读过点书,从其他机构或者学校出来的,他们想拍的东西不一样,就是想拍跟好莱坞比较接近的电影,这个就是新浪潮。但是这个书很有趣,他说后面有第二波新浪潮,新浪潮一直延续在香港电影里面。
很清楚的是,香港有些导演一直想拍跟主流不太一样的电影,但是他们也不是走欧洲艺术片的路,真正走欧洲艺术片路线的香港导演不是没有,但是很少。直到王家卫才把艺术片和所谓新浪潮结合起来,取得大的成功。之前要么走得艺术一点,要么走得所谓新浪潮一点。
新浪潮包括许鞍华,包括关锦鹏的《胭脂扣》,跟香港主流片还不是一样的片子,新浪潮其实就是昙花一现,新浪潮在1982年之前还没有主导过香港电影。有一两部算卖座,大部分都很一般,所以它并不占主导。

为什么我们只愿意活在对香港电影的想象里?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