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只愿意活在对香港电影的想象里?(9)

2023-07-08 来源:旧番剧
刚才陈老师讲的是六七十年代香港的问题,我最近搞到一批台湾老的《影响》杂志。《影响》有两批,早期一批《影响》在1970年代初期就已经出现了,还有一批是1980年代末期的新《影响》。实际上,1970年代的《影响》杂志做得蛮学术的,很多内容像今天的一些很深入的影评,可以看到当时在台湾、香港上映的很多西片。
我看到有两期很有意思,有一期是关于库布里克的,每个人都写了非常深的很长的文章,对于库布里克各个时期的各个电影都做了分析。很多内容是翻译的,把其他一些西方文章翻译过来。我们现在也经常在公号上给大家翻译一些西方的文章,这是引进的过程。
另外,大概是1977年的时候,整整四十年前,那个时候搞了一个“最佳烂片”评比,就是在烂片当中找相对有影响力的,所以既要有一定影响力,还是得比较差的,引起了很大反响和争论,陈老师应该知道这些事。后来就这些事还专门出了一本书,就叫做《十大烂片风波》,这个最佳烂片里不光有国产最佳烂片,还有很多大导演拍的片子,比如张曾泽拍的电影,还有我非常崇拜的李行导演,多次入选最佳烂片导演。
这个评选中也有最佳外国烂片,比如《魔女嘉莉》就入选过最佳烂片。其实这些片子今天来看觉得好像是经典,但是在当初那批非常锐利的港台影评人看来,它们就是年度最佳烂片,可能这个也和当时的电影文化、电影节以及电影生态有一定的关系。 我想请陈老师继续说说,是不是和您也有一定关系?

为什么我们只愿意活在对香港电影的想象里?


《魔女嘉莉》
那个时候“文青”的共同语言可能是电影,可能还有一些人喜欢小说和新诗,但是电影几乎是每个人都要谈的。
我自己是电影引导我走到影评人的,而且是跟一般香港正常健康的年轻人走过的路一样,我们在看电影之外,看了当时罗卡先生担任编辑的《中国学生周报》,然后就开始莫名其妙地看自己看不懂的欧洲电影,就开始从艺术片看到欧洲文化的一些东西。
比如当时几个看不懂的艺术片,《广岛之恋》《去年在马里安巴德》等等,都是改编自新小说作家的作品。所以那时候文青基本上都是从电影开始,尤其是从艺术片开始。大家对电影讨论得很认真,现在我很怀念当时影评作为重要的文青读物的时代,后来影评就是消费指南了。好像当时所有的思想哲学、人生观都在里面。
猜你喜欢
动漫推荐
免责声明:动漫番剧数据来源网络!本站不收费,无vip,请勿上当!

www.jiufanju.com-旧番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