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纲:江南文化与欧洲世界(13)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欧洲人对上海记录得很清楚,虽有误计,但并不是想象,更不是萨义德式的“凝视”(gaze)。
《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上海人的描述也很有意思,他们说:“这里的人,特别似乎城里人,都非常活跃,不大稳定,头脑聪明,出过很多学者文人,因而也出过很多大官。他们从前身居高位,现在退休后都很有钱,居住在富丽堂皇的府邸里。”(第598页)上海有“潘半城,徐一角”的传言,“府邸”这一条是指潘允端“奇秀甲于东南”的“豫园”,不是徐光启宅。另外,欧洲人发现上海人“头脑聪明”却“不大稳定”,说的应该就是“精明”、“头子活络”的意思,《上海县志》里的说法是“民风浮华”。耶稣会士不是笼统地说“国情”,他们记录的民俗已经下沉到县一级,说的是对的。开埠后,英、美商人真的就发现上海人勤奋、动脑、实惠、性格温和,不排外,还喜欢做生意。
欧洲人还发现,上海是长寿之乡。“这里天气温和,可以说明何以这里的人要比国内别处的寿命更长些。在这里,人们不以六十岁为老,有很多人到八十或九十,有些甚至活过一百岁。”(第598页)这一条观察又是很仔细,比一般的游记准确多了。上海人确实长寿,2019年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3.63岁了,全国第一,世界领先。长寿有很多因素,经济发达、文化和谐、地理环境、医疗条件都是重要的,江南宜居,名不虚传。还有一条观察也是可以核实的,《利玛窦中国札记》提到上海“每年向国库上交十五万金锭税款,是以同等价值的银子缴付的。粮税与货币税相等,两项总值为三十万金锭。”(第598页)这里的中文回译没有做好,“粮税和货币税”,其实就是“本色和折色”。上海县除了上缴稻米“本色”之外,还要把另一部分的粮食税折合成等价的银两、布匹、器物上缴,称为“折色”。
这个话题,就是昆山人顾炎武(1613-1682)在《苏松二府田賦之重》讲到江南人不堪重赋的事情。为了挣到银子交税,上海人必须努力纺纱织布,贩卖到外地,以致“衣被天下”。
5.江南特殊论:孟德斯鸠的评价
我们知道,欧洲启蒙思想家,特别是十八世纪德国、法国的学者如莱布尼茨、伏尔泰等人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极力赞美。孟德斯鸠比较冷静、客观,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评价,我们就以孟德斯鸠(Montesquieu 1689-1755)做例子。孟德斯鸠写《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61),严复翻译成《法意》,在中国的戊戌、辛亥到五四期间影响非常大。孟德斯鸠反对伏尔泰,认为对中国文化不能太赞美。他说“中国人把宗教、法律、风俗、礼仪都混在一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道德,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品德,”(第313页)这是有问题的。他分别世界上的政治体制有三种:共和、君主和专制。他划分三种政体的时候,把“腐化、奢侈、懒惰、逸乐”(第103页)作为专制政体的特征,而“勤劳”、“节俭”是共和政体的特征。根据他获得的中国历史“二十二个连续朝代”的研究,中国是介于君主和专制之间的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