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理群丨自媒体时代,为什么我们依然选择谈论鲁迅?
2023-10-27 来源:旧番剧
“实际上,我们今天也面临鲁迅当年所面对的问题:在历史巨变中,如何‘警惕现代知识的陷阱,不再因循既定的文学认知,生产一种新的知识,建构新的文学形式’?在这方面,自媒体的写作是可以做一些新的探索、试验的;在这样的背景下,鲁迅当年‘创建杂文新形态’的努力,自是大可借鉴的。”
——钱理群
钱理群
开拓鲁迅研究与鲁迅式杂文书写
的新天地,新境界
——读李国华《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
国华于2022年10月完成了《生产者的诗学——鲁迅杂文研究》一书,希望我为之写序。其实,我不是一个合适的写序者。因为在2015年住进养老院以后,我自己又进入了新的研究领域,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都已经相当疏远,对相关学术研究状况知之甚少,自身的精力也越来越不支,对新的研究成果做学术的评价,真的有些勉为其难。但我最后还是接受了这一任务。这不仅是出于我的习惯——但凡年轻人提出什么要求,我都很难拒绝,更是出于我内心的一个期待。
我在学术上,始终把自己视为“历史的中间物”:这也不仅是基于对学术研究的历史规律的一种体认,更是对我这样的在“与人类文明断裂的时代” 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自我局限的清醒认识。就鲁迅研究而言,我尽管有着丰富、曲折的人生经验和生命体验,从中学时代开始即沉湎于鲁迅作品的阅读,自有独特感悟,因此能够在1980、1990年代鲁迅研究的新的开创期,提出一些我的思考与发现,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自己心里很明白,我与思想、学识和精神境界都博大精深的鲁迅,从根本上是“隔”的:我进入不了鲁迅的思想、精神、文学、学术……世界的内部、深处,只能浅尝即止。我因此把自己1988年出版的第一本鲁迅研究著作《心灵的探寻》献给“正在致力于中国人及中国社会改造的青年朋友”,期待他们在鲁迅研究及社会实践上,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