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跨越媒介震惊,IP导向下的多元生态
2023-12-21 来源:旧番剧
恳请您点击右上角,订阅“媒介之变”的百家号。
若将 1997 年底文学网站“榕树下”的建立视为中国网络文学的开端,那么到 2017年已经整整20 年。20 年间,几乎每五年就有一次媒介变革或传播渠道变化:2003年在线收费阅读制度的建立使文学扎根网络;2008 年顺应移动互联网浪潮,开始从“PC 时代”迈向“移动时代”;2014年“IP化”打通媒介阻隔和次元之壁。与此同时,网文的主流读者群也经历了三次代际更迭:从“70后”到“80后”到“九千岁”(“90 后”和“00 后”)。“媒介融合”和“世代更迭”既可作为梳理 2016-17 年度网络文学走势的关键词,也可视为网络文学发展 20 年的成熟标志。
20年前,媒介革命进入文学领域,带来一场猝不及防的“媒介震惊”。借此机会,传统文学机制无法安置的“文学青年”找到乐土,长期被压抑忽视的“故事群众”1 占山为王。此后,网络文学进入了以网络为媒介的亚文化空间,一方面充分发展了新媒介特性,另一方面,也隔断了某些文学传统和资源。
“震惊”总是暂时的,随着互联网成为主流媒介,“网络文学”也不能一直以“网络”这一媒介属性笼统命名,而是要在网络媒介环境中,重新生成文学的多样形态——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其文学形态与纸质文学一样,是多种多样的。
网络文学形态多样化的生成,前提必然是其环境生态的多元化。2015 年以后兴起的跨越多种媒介的 IP 运营正是打破网络文学以超长篇类型小说为绝对主导、在亚文化空间相对封闭性发展的一种爆破性力量。
(一)“后工业时代”的“手工业复兴”
回顾网络文学发展历程,第一场生死之战是网络收费模式的建立。如果不是当年起点中文网成功建立了VIP 收费制度,并随后将收费渠道接入盛大集团的游戏点卡系统,中国网络文学不要说能发展成全世界风景独好的文化奇观,能不能活下来都是一个问题。因为,如果写作不能挣钱,作者们很难坚持下来。如果仅靠线下出版挣钱,网络文学也只能成为纸质文学的育苗基地,无法发展为独立形态的文学。